欢迎来到书写范文网!

[政治经济学就业方向]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报告

银行工作总结 时间:2019-11-06

【www.sxzzlt.cn--银行工作总结】

>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本质

  就业问题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是就业问题加剧的根本原因。据世界银行《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显示“从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以来,全球工业经济体开始出现经济增长减速,2010年以来减速趋势依旧,GDP增长预计为0。8%,经济远没有回到正常的增长轨迹上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国内产能制约及出口需求疲软等综合原因,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活动一直处于低迷的状况,加之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的压力,制约着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经济的不景气使就业压力变得越来越严重。正如国际劳工局局长索马维亚在第94届国际劳工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的:“世界正面临一场从数量到质量的全面就业危机,这场危机成为最紧迫的政治问题,它同时威胁着世界安全、经济发展和民主进程。索马维亚指出,2011年全球的经济增长率不会高于2%。而就业增长率更有可能出现负增长,有10亿人失业或没有足够的收入,仅有50%的青年得到就业机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老大难”问题。例如“在英国,2008~2009年度的毕业生中,有67%的人找到了全职或兼职的工作,26%的人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还有7%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在日本,大学毕业生每年有四分之一找不到工作,即使辛辛苦苦通过各种考试找到了工作,但因感觉不理想在工作3年内辞职者就达30%。

  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全球经济运行不景气,长期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导致的对劳动力的吸纳不足。由此看来,未来几年全球的失业现象会更加严重。“我国国土面积仅占世界的7。2%,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9。5%,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3。7%,而人口却占到20。8%,劳动力占到25。6%”,要在这种状态下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供给持续增加。“有关统计数据表明:1980年我国劳动力供给人口为5。39亿,1995年为7。09亿,2009年为9。4亿。按照2009中国就业白皮书的预测,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这对中国是一个不可想象的挑战。2005年我国劳动力供给为8。6亿,而全世界所有的发达国家加起来也只有4。3亿个就业岗位,由此可预测我国将是全球就业压力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我国大学生就业日益艰难是从1997年开始的。尽管这么多年来我国的GDP一直保持高位增长,但就业危机依然不断加剧。“近几年每年中国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有2700万人,但2009年新增就业岗位只有1000万个左右,其中的600万属于技术工人,也就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2100万人在竞争其余400万个工作机会”。从毕业生的就业率来看,“截止2009年9月1日,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1。6%”。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必须保持总量平衡,供给大于需求则会出现劳动力过剩,需求大于供给则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供需关系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关系之一,由此可见,就业问题的总根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供需关系失衡造成的,其实质是经济危机,这种经济危机的深层涵义又是一种社会危机。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而资本资源(指国内投资额)仅占世界总量的不足百分之四。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越来越快,由于采用了效率更高的技术,使得许多原来在岗的工人失业。此外,科技发展虽然会使脑力劳动者的就业得到部分增加,服务部门和妇女的就业也会有所增加,但整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就业总量会相对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政策应该根据我国现代化的特点,选择切合实际的产业发展模式和教育模式,并将就业问题摆在首要位置,才能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从1993年开始,我国城镇下岗职工开始激增,由300万人增加到1996年底的892万人,而大学生就业危机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的。1997年以来“私有化”和“国退民进”使下岗职工的数字变得越来越庞大,因而也使大学生就业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背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教育方针应该重点放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更新换代和效率升级上,方能有效化解市场经济发展与劳动力需求的矛盾,并推动经济良性发展但这一政策并没有实施。

  由于没有社会保障,1990年代末激烈的“下岗运动”产生了大批下岗人员,不但影响社会稳定,也反过来进一步制约了经济内需。1998年,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先生提出建议:“扩大大学教育是一个可以拉动内需的消费点。如果高校每年扩招30万学生,按一年一个学生消费1万元计算,30万学生实际消费将近30亿元。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增加学生在学校中的消费,二是缓解就业问题,三是从远期而言可以培养人才,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这一建议被决策者采纳,“教育产业化”开始在中国实施,结果高等学校收费以每年平均高达50%的环比增长率快速上升。在“教育产业化”的名义下,部分学校大幅提高学费、杂费等各种费用。有的学校甚至在“教育产业化”的口号下违规招生,违规收费。“教育产业化”政策造成在校大学生中15%以上的学生沦为“贫困生群体”,而许多地方政府为贫困生设立的助学贷款却是杯水车薪由于高等教育产业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校财政危机,因而,绝大部分学校的不断扩招成为一种冲动。这种冲动甚至逾越了教育发展的阶段,违背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甚至连研究生教育也演变成了一种“快餐式”、“放羊式”教育,这一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回顾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扩招虽然不是造成就业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是扩招使社会就业问题的焦点集中到了大学生身上。而近年来出现的“技工荒”、“本科生回笼技校”等现象又使一些人对“扩招”的维护和辩解变得苍白无力。现在可以很显然地看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们为所谓的拉动内需和化解财政困难,将“高等教育产业化”仓促推上阵,过分扩招,过早跨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一阶段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大跃进”。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就业难变得不可避免。就业压力的增大还造成两个奇特的现象:一是考研究生虽然成为“就业问题缓期三年执行”,但报名和扩招仍急剧上扬,2009年报考人数已达到140万,博士生的数量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与此同时,研究生就业薪水却直线下滑。二是“公务员热”盛况空前,2009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报名人数接近160万,录取比例53:1,成为名副其实的当代中国第一大国考。由此可见,企图通过教育产业化来拉动内需,推动经济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它不但不能缓解内需,反而还会造成更长时期内的内需不足,并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可能引发的社会后果

  从当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来看,我们面临的问题比较严重。当代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一方面,其父母辈一般都经历了“文革”,未能接受充分的高等教育,且承受了“文革”和当代“下岗运动”两次就业挫折;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在面临就业危机同时还承担者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处理不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很快会凸现出来:

  (一)“就业歧视”现象将愈演愈烈

  近年以来的种种迹象显示,普遍存在于供求双方博弈中的“就业歧视”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话题”。除去隐性的“就业歧视”,公开的如年龄歧视、学历歧视、性别歧视、户籍歧视、生理歧视、健康歧视,婚育歧视、经验歧视甚至方言歧视、姓氏歧视、血型歧视等等已经屡见不鲜。在用人单位成为“买方市场”的今天,各种歧视现象,侵害了求职者公平竞争和平等就业的权利,对其心理上造成的损伤是无法愈合的,很可能引发社会形成一种偏激的不满情绪,还会导致一些求职者的畸形心态,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另类求职方式也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和破坏了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和有序,有的甚至成为用人单位徇私的借口,使得“不拘一格降人才”成了一句空话。此外,学历歧视、户口歧视给了造假证的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导致制造、贩卖x证件活动猖獗。

  (二)拉动“内需”政策将进一步受阻

  我国经济中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需不足,主要源自消费不足。而消费不足,一是收入低,没有消费能力,二是社会保障存在问题,人们不敢消费。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大学毕业生本属于拥有科学知识文化的群体,同时拥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因而最有可能成为消费的主流。但是,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大学毕业生的消费能力低得可怜。一是19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产业化政策基本将农民家庭和工薪家庭的储蓄消耗殆尽,甚至不少家庭还负债累累,而且整个社会保障制度非常不健全,这就决定了大学毕业生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需要还债或者为家庭储蓄以备不时之需;二是大学毕业生往往处于成家立业的阶段,但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人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最近几年,毕业生平均薪酬水平不升反降,甚至出现“零工资”就业现象。而房价近年来暴涨,其它生活成本也不断上升,大学生的消费能力更是显得无可奈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希望通过“拉动内需”来缓解“通货紧缩”自然也将进一步受阻。

  (三)大学生就业危机使高等教育进一步庸俗化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里,公共决策对社会生活一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公共决策把教育对人的培养置于从属于社会市场对人力资源消费需求的框架下,教育就在事实上成为社会个人谋生的手段,并完全成为一种追求个人利益和目标的活动。随着实用主义的负面影响和就业危机的加剧,大学将日益沦为培养各色市场所需要的现代劳工的场所,具有社会公益心和道德感的人日益稀少。由于就业艰难,大学生竭其所能利用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资源”为其就业开路;亦有大学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领导送礼、请客,求之帮其“推荐”工作;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不惜牺牲自尊与人格委曲求全,求人托关系谋职,将自身能力与素质搁置其次,而对“关系”顶礼膜拜。当更多的大学生对求职时“托关系”现象司空见惯并受到此种不良风气同化后,“关系是第一生产力”便成为“真理”,从而进一步加重社会“信仰危机”。而随着就业率成为考察高等院校的第一指标,高校必然进一步向用人单位让步,高校担负的作为社会“道德标杆”的职责将进一步弱化。以就业率为杠杆造成的就业泡沫也会增长,高等教育进一步庸俗化的趋势几乎不可避免。

  (四)大学生就业危机破坏社会和谐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一定限度内是一个教育问题,但更进一步就变成了一个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家庭来说,若干年的积蓄投资在大学生身上,如果失业或过分委屈就业就无法收回投资,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从当前沿海城市以房价为代表的生存成本暴涨的现状来看,生存的危机的确存在,并且还比较严重。另外,失业的负面影响与失业期长短有关,失业期越长,给人造成的身心和物质损害就越大。大学生在从业初期便经历失业,可能会永久损害大学生的创造潜能,错过合适的就业机会。如果长期失业,不仅对青年一生的从业和收入将产生巨大影响,而且此时形成的行为观念也将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危机的的另一严重后果是阻碍青少年向成人期的过渡,特别是影响他们建立家庭,使他们难以融入社会,甚至引发他们的道德败坏。大学生失业与社会问题有着紧密联系,高失业率能够引起青年对社会的逆反情绪,出现如犯罪、吸毒、毁坏公物的行为,甚至造成社会动荡。这种对社会安宁和个人财产的威胁往往又会反作用于大部分青少年,并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当前国内两极分化的现象已经到了临界点,如果大学生失业现象越来越严重,对社会不满情绪日益增长,最终引发社会动乱,那么我们期盼的“和谐社会”将成为“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简讯:《世行发布<20010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世界经济增长周期性放缓》,《》,2009年11月30日,第1版;

  [2]何林:《国际劳工局局长称全球面临就业危机》,《国际金融报》,2009年6月13日,第4版;

  [3]王艳红,何德功,何光海:《大学生就业已成全球老大难》,《成功月报》,2008年第8期;

  [4]熊祖辕,喻东:《中国失业问题的简便测量》,《统计研究》,2008年第6期;

  [5]简讯:《教育部: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1。6%》,2009年12月9日电;

  [8]莫林浩:《“教育产业化”始作俑者为何改弦易辙》,《新京报》,2005年9月6日,第1版。

本文来源:http://www.sxzzlt.cn/gongzuozongjie/4312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