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写范文网!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简述2018|2018道德模范人物事迹|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读后感 时间:2017-07-08

【www.sxzzlt.cn--读后感】

道德模范,指的是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在中国古籍中,最早是把"道"与"德"两个词分开使用的。"道"表示道路,以后。"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引申其义,也有规则,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含义。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道德模范人物事迹供大家参考选择。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篇一

  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事迹袁隆平

  袁隆平,男,77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是一位视科学为生命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默默奉献。刚开始研究时,许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的威胁、上千次的实验失败,都动摇不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几十年来,他像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南来北往育种,在攻关的前10年有7个春节是在海南岛度过的。

  袁隆平注重实践。他说,书本上、电脑里种不出水稻,他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在第一线的坚守,使他抓住了科学的灵感,锻造出了战略性眼光。

  袁隆平甘为人梯。他注重培养杂交水稻科研人才,将团结协作看作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他捐出奖金,设立了科研基金和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他将实验材料“野败”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加速了“三系”杂交稻研究的步伐。在他的培养和带领下,我国杂交水稻界精英辈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平永不满足。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一般杂交稻的成功到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他将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如今已经77岁的他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级稻要实现试验田亩产900公斤;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大德有大成。到2006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人,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总和。不仅如此,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

  袁隆平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200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世界粮食奖励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粮食奖;2007年4月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篇二

  2011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及其相关事例

  一、助人为乐类

  1、蒋国珍 男,81岁,中共党员,新余市罗坊中学退休教师。

  他的慷慨震撼人心:32年前,他把补发的9600元工资一次性捐献给国家;32年来,他资助、奖励学生达2万人,累计金额20余万元,超过他离休工资的总和!

  他的节俭世间少闻:一条毛巾,他剪成两块使用;一个咸蛋,他分三餐下饭;四季吃红薯饭,穿破烂衣,点煤油灯,区区几百元就可度过一个年头……

  这是一个大爱无私的人,他捐资助学从不图回报。这是一个境界高尚的人,他的精神感动万千心灵。他一生无儿无女,但在他的心里,学生们却亲似儿女。

  他是新余市渝水区一名普通离休党员教师。他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10年5月,新华社记者撰写的《离休教师蒋国珍倾尽所有助学扶困》一文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发表,引起中央领导高度关注,并作出批示,要求宣传其先进事迹。1957年,由于历史原因,蒋国珍被错误划为“右派”,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他平反后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将国家补发给他的22年共计9600元的工资,一次性捐给当地政府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从此以后,捐资助学便成了蒋国珍生活的一部分。

  1983年蒋国珍因病提前离休,虽然离开了他所热爱的教师岗位,但却没有因此而停止对学生们无私的关爱。他主动与罗坊镇下山桥中学联系,对每学期期终考试成绩前50名者,分等级每人分别给予5元、10元、20元的奖励。对一些家境贫困面临辍学的学生,蒋国珍开始十几元、几十元地代交学费,让他们得以继续上学。

  个人先后荣获“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新余市首届道德模范”等荣誉,2010年荣登“中国好人榜”上榜好人。

  2、詹学银 男,63岁,中共党员,都昌县太阳村主任。

  从1988开始,詹学银一共捡到过三个路边遗弃女婴,那时,尽管其家庭经济条件比较紧张,但看到无辜被弃女孩时,他鼻酸流泪,心如刀绞。“我非抱回家不可,第一个我自己养了,后两个分别送给了我的两个妹妹,并叮嘱他们要细心抚养。”詹学银欣慰的告诉记者,他养的女儿目前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

  2006年9月,詹学银无意中从一份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张淑琴创办中国太阳村救助服刑人员子女的报道,詹学银为张淑琴的行为而感动,思想上也产生共鸣。在以前工作时,詹学银就很热心公益事业。在看了这篇报道后,詹学银决定在都昌县创办一个这样的太阳村。于是他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北京,见到中国太阳村的创始人张淑琴,并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张淑琴十分支持詹学银的想法,于是詹学银开始着手解决太阳村的建设用地问题。

  为了抓好太阳村鄱阳湖儿童救助中心的建设,詹学银整天泡在工地上,为了节省每一分善款,他乐当工地的搬运工、值班员。“汽车拉来的沙、石、水泥等建筑材料,人手不够,我和老伴儿也要参加卸货,到了晚上,我还要值班、看管材料。”詹学银告诉记者,近半年的时间,他从未休息过一天,为的就是太阳村工程尽早竣工。

  “一夜春风至,万树梨花开”。2007年6月1日,太阳村第一期工程竣工,第一期107名弱势儿童住进了太阳村,有了家,有了归宿,詹学银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詹学银是太阳村的主任,内部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100多个孩子的吃喝拉撒和学习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最让詹学银操心的是这些孩子的管教问题了。“因为孩子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性格和一些不好的小毛病,有的还会因为自己是服刑人员的子女而自卑。”詹学银告诉记者,他和爱心妈妈们只能一遍遍地教育、开导他们、为他们重建信心。

  为了改善太阳村孩子的生活,詹学银在太阳村旁开挖了荒地种上了蔬菜,还利用原鱼塘养上了鱼,把自己家里几亩水田给了太阳村种水稻,山上种上了水果,圈拦养上了生猪,在山上养了鸡。詹学银一有空闲就去劳动,身上晒脱了几层皮。

  在太阳村,孩子们都亲切地叫詹学银为詹爷爷,詹学银像关心自己的儿孙一样关爱孩子们的成长。他一年365天起五更睡半夜,晚上总要起来为孩子们盖被子。白天,只要他发现哪个孩子情绪不好,他必定要找到孩子谈心。他给孩子们的爱也感动了社会上许多有爱心的人,他们给太阳村的捐款捐物也成为孩子们茁壮成长的有力保证。

  个人先后年荣获全国、江西省“劳动模范”荣誉,2010年荣登“中国好人”榜上榜好人。

  二、见义勇为类

  1、王茂华 男,1983年出生,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中学教师;谭良才 男,45岁,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村村民。

  2010年3月21日下午2点45分,慈化镇伯塘村村民李兴武家中发生大火,里面有6名1至5岁的儿童被困,生命危在旦夕。面对熊熊大火,闻讯赶来的伯塘中学青年教师王茂华和他的岳父谭良才挺身而出,先后3次冲进火海,救出5名与自己非亲非故的被困儿童,另1名儿童随后被其家长救出。被救孩子安然无恙,但王茂华和谭良才却被严重烧伤,生命垂危,王茂华全身烧伤面积高达98%左右,谭良才烧伤面积也达85%左右。二人随后被送往湖南省浏阳市人民医院抢救,4月1日转入武汉市第三医院进一步治疗。

  5月2日凌晨,由于特大面积深度烧伤,引起严重烧伤脓毒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王茂华不幸去世,英年27岁。7月29日,谭良才转入宜春市人民医院继续接受治疗,10月19日康复出院。

  2010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上作出批示:“事迹非常感人!如属实,请中央新闻媒体进行集中宣传。”4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上作出批示:“对王茂华老师奋不顾身抢救儿童应予宣传,请关注尽力抢救。”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宜春市委书记谢亦森等领导也先后作出重要批示。王茂华、谭良才的先进事迹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等中央、省级媒体先后报道了王茂华、谭良才先进事迹,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专门赴宜进行采访报道,各级媒体报道达700余篇。

  时隔1年之后,2011年3月21日,谭良才和王茂华烈士的遗孀谭长华将110.61万元社会各界捐款余额捐赠给慈化镇光荣敬老院修建“英雄楼”,用于改善光荣敬老院老人的住宿和生活条件。谭良才的爱心捐赠义举,再次展现了这位平民英雄的高尚品德和无私精神,《江西日报》对此专门刊发长篇通讯《大爱无痕》进行报道。

  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向曾庆香和王茂华烈士学习的决定》,宜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表彰和学习王茂华、谭良才同志的决定》,号召全社会向两位英雄学习。王茂华、谭良才入选“感动中国”2010年度获奖人物,并被评为“中国见义勇为英雄”,同时还被评为中国好人榜好人、江西省见义勇为标兵,王茂华还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江西省民政厅批准王茂华同志为革命烈士;共青团江西省委授予王茂华同志“江西青年五四奖章”;宜春市委、市政府授予王茂华同志“见义勇为英雄模范”和“优秀人民教师”荣誉称号;共青团宜春市委、市青年联合会联合授予王茂华同志“宜春青年五四奖章”。谭良才被评为“因公伤残”人员。

  2、曾庆香 男,1972年出生,信丰县大塘埠镇万星村村民。

  2010年3月9日晚10时,曾庆香乘坐妹夫驾驶的小车,与妹夫两人谈笑着回家。曾庆香和妹夫途经北京六环路小汤山路段时,发现正前方一辆大众甲壳虫车失去控制翻在路边。他马上叫妹夫停车,说车上肯定有人被困。两人不顾高速路上的危险,迅速将事故车上的一名女司机救出。所幸女司机并无大碍。曾庆香一边把自己的手机给女司机让她和家人联系,一边让刘弟元报警。正在这时,一辆夏利车因路上的障碍物影响失去控制撞上栏杆。曾庆香和刚刚得到帮助的女司机又马上跑去救援车上被困的人员。不料,一辆金杯车飞驰而来,将他们撞出10多米远,当场曾庆香嘴巴、鼻孔在流血,“就这样,他和央视女记者非亚(真名刘薇)离我们而去了!

  曾庆香生前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他在新仓小学(万星两所小学之一)和大塘中学读书期间多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得知他的事迹后,他的老师在赞扬他的同时表示惋惜。曾庆香生前为人热情,乐于助人。他在东莞务工时经常为家乡的村民找工作,及时是不认识的村民,只要找到他,他都会把村民安顿好,并帮助解难。在他原来务工工厂里工作的原籍本村的人大都都是经他的介绍。在勤奋工作的同时,他还常常接济生活困难的工友,在工厂里人缘好,深受老板的器重。在得知他的噩耗后,老板还特意派遣员工(经他介绍在厂子工作的本村人)向他的家属表示哀悼,并送上了慰问金。曾庆香生前热心公益,带头表率。2008年捐款600元修建本村新仓公路,2010年春节期间捐款500元修建沛东大桥(大塘埠镇位于沛东村跨桃江河连接小河镇)。与曾庆香从小一起玩乐,长大一起外出务工的邻居黄永清说,由于万星村地处偏僻,三面环河,车辆无法直达村里,每逢雨季,老人小孩就根本无法出门。前几年,曾庆香在东莞打工,有点积蓄,便多次与他商议,决定负责牵头筹钱为村里修一条道路,可是去年,曾庆香的小儿子因患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治疗,花去了七八万元钱。今年春节,他与曾庆香聚到一起,聊到修路这事,曾庆香觉得十分愧疚,认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临去北京前几天,曾庆香与他说:“等我儿子的病治好后,一定要把村里这条路修起来。

  曾庆香走了,38岁的年龄虽然短暂,但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临危不惧、乐于助人的高贵品格和舍身救人的时代精神。在曾庆香身上体现了一种大爱。这种大爱超出了血缘亲情,在他人遇到危难时,义无反顾伸出救援之手,把生的希望带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种大爱在今天尤其珍贵,是时代呼唤的高尚情操,是人民期盼的文明风尚,是需要大力弘扬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曾庆香身上体现了一种传承。这种传承就是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他身上展示的是革命老区人民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应当成为发扬光大的革命传统,成为永不过时的核心价值观。在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这种传承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在曾庆香身上体现了一种品格。这就是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用生命证明当代农村青年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曾庆香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标杆,树立了旗帜,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学习的生动教材,对进一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弘扬时代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先后荣获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见义勇为基金会“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北京市人民政府“首都见义勇为荣誉市民”、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共青团江西省委“五四青年奖章”、江西省2010年致敬人物、江西省“革命烈士”、赣州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赣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赣州市2010年“十大感动人物”、信丰县“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荣誉。

  三、诚实守信类

  1、郑宜栋 男,86岁,中共党员,上饶县旭日街道退休干部。

  郑宜栋是上饶县旭日街道退休老党员,67年节衣缩食,替父还债,实现了一个公民对公序良俗和法律秩序的自觉支持和一生坚守!

  郑宜栋老家是上饶县黄沙岭乡麻墩村人,他父亲开办的油坊深得周边乡亲们的信任,在郑宜栋17岁那年,郑宜栋的父亲和兄长被国民党黑恶势力无端残杀,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他家带来了灭顶之灾。父亲死后欠下周边106户乡亲的茶油、菜油、桐油等各种油料数百斤,现金(旧币)数千元。

  为了尽早还债,郑宜栋从17岁开始想方设法还清父辈所欠的债务。1996年11月,郑宜栋终于攒够了偿还半个世纪前那笔旧债资金,带着当年父亲留下的账簿和现金,开始了他的还债行动。随后的7天里,自己亲自登门还债,他找到了96位债主和债主后人,亲自还上了一桶桶油料,不足部分他就按当时油料的市场价格,折成现金偿还。债主已过世的,他就还给他们的子孙,少数债主没有后人,则请其亲友代收……经过7天的寻找,郑宜栋偿还了大部分旧债,油料和现金折合人民币7433.27元。

  转眼到了2008年秋天,郑宜栋发现他父亲开油坊使用的是16两1斤的老秤,而现在用的则是10两1斤的新秤,1996年那次还债是按10两一斤的新秤还的,他后悔不已,最后决定按照15%的比例再度偿还债主。接下来,他又翻出了那本陈年旧账,把106户的债务仔细重新计算了一遍,决定再次偿还债主们应得的15%差额。2008年腊月初九,83岁的郑宜栋在老伴的陪伴下,重新回到家乡补还旧债。当乡亲们明白了郑宜栋再度还债的原因后,小山村顿时沸腾了。

  2009年5月19日,郑宜栋在自己的“还债记事簿”上郑重写下:欠翁新华一角,今还1元。至此,郑宜栋67年间共偿还债务13600多元。

  还完债的这一天,郑宜栋破例让老伴炒了几个菜,喝起酒来。借着酒意,他长舒一口气,喃喃自语道:“在那个世界,父亲终于不再欠债了!我的最大心愿终于了结啦!”

  虽然这是一件平凡的事,但它却告诉人们:一辈子虽长亦短,但要诚信活着,“人死债不烂”。

  个人曾荣获全国“十大法制人物”,2009年荣登“中国好人榜”上榜好人。

  2、欧阳琦 男,32岁,农工党党员,景德镇市鹏飞建陶有限责任公司执行总经理。

  他心系员工,血浓于水。为了让员工喝上洁净健康的饮用水,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他重诺守信卖掉了车子,每天与职工一道挤公交车上班。女职工林秀的丈夫黄后来身体残疾,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为了兑现承诺,他一次性资助黄后来2万元开办缝纫店,使这个举步维坚的家庭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企业陷入即将停产,大批员工面临下岗的困境,他毅然背负起600多万元的贷款债务,以亏本的方式维持着生产的正常运转,实现了确保数百名员工不裁减一人的庄严承诺。

  他善待客户,信誉如山。为了杜绝个别员工以次充优的行为,在产品脱销的情况下,他下令将价值30多万元的库存墙地砖砸碎销毁;面对浙江用户自己都不介意的色差墙地砖,他耗资10万元,主动将34万元的“问题产品”全部召回。福建籍纸箱供应商吴声传意外身亡,其遗孀仅找到10万元货款结算单前来取款,其实还有40万元货款未结。而死者遗孀既不知情,更无单据。面对这笔死无对证的巨款,他在发放员工工资都困难的情况下,责成财务人员将对方从火车站追回,将40万元货款交到对方手中。后来,死者遗孀主动做起了鹏飞产品的推销员,几年内使鹏飞产品誉满浙江,她也因此成为鹏飞建陶在浙江省最大的经销商。

  他反哺社会,一诺千金。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鹏飞建陶一度陷入停产的困境。然而,为了支持市、区妇联的春蕾计划,他压缩企业办公费和旅差费,也要将10多万元善款送到40多个家庭贫困的农村女孩手中。出生于昌江区荷塘乡的陈园自幼父亲病故,母亲改嫁。为了兑现向妇联作出的承诺,他不仅掏钱资助小陈园读完了小学、初中和卫校,还不辞辛劳,为其落实了一家医院工作。当企业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以亏本方式维持生产正常运转时,他又一诺千金地接纳安置了40名刑释解教人员,使他们感受到温暖,无一人自暴自弃、重新危害社会。得知刑释人员程国忠家中有个80多岁的老母卧病在床,他多次上门看望。刑释人员王建平父亲病故,他又派工会干部前往乐平吊唁,并送去慰问金。在其感召下,程国忠与王建平这两块曾经失足的“顽石”终于回头了,双双成为鹏飞建陶公司的技术标兵。

  个人先后荣获中国民营企业家奉献奖、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类上榜好人,江西省劳动模范、江西省十大创业先锋、景德镇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他所在的企业先后被评为全国再就业先进企业、全国双爱双评先进企业,江西省诚信企业、江西省文明单位。

  四、敬业奉献类

  1、陈勇琦 男,48岁,中共党员,南昌市青山湖公安分局副政委。

  他品学兼优,军事素质过硬,多次立功受奖,先后多次荣膺“优秀共产党员”、“神枪手”、“擒敌技术能手”等光荣称号。2001年调入青山湖公安分局湖坊派出所后,主要负责巡防工作。2004年4月,陈勇琦主动辞去巡警大队指导员职务,来到湖坊永人村当上了一名社区民警。他敢想、敢干、敢于实践,仅仅三年的时间,他抱着对社区警务工作的满腔热忱,把一个基层基础工作曾经十分薄弱的社区警务室建设成为了一个资料齐全、档案完备、制度规范、管理一流的社区警务室。他勤学、勤问、勤于思考,工作善谋实干、勇于探索,总结摸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工作方法——陈勇琦工作法,并总结出了“四个一”的新型社区警务工作理念,即“一棵树”、“一条船”、“一座塔”、“一张网”。使一个常住和暂寄住人口4000多人,月均发40-50起、高峰时期发案高达80起的治安重灾村,一举变成了一个月均发案仅4起的治安文明村。他走村串巷,深入群众,了解社情,倾听民意,深得辖区人民群众的拥戴;他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赢得了社区群众的广泛赞誉。他把社区变成了展示个人才华和演绎自我人生的舞台。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2009年3月份至今,陈勇琦任青山湖公安分局副政委,分管社区警务工作,在全国首创“民调评警”,通过引入统计局民意调查中心第三方测评,开展群众对社区民警的评议,引起全国各地机关极大反响。2010年起陈勇琦任全市“大走访”民调评警办公室副主任,他充分发挥“民调评警”的助推作用,2010年市局在全省政法系统群众满意度排名第一。

  个人先后荣获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全国公安机关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十佳驻村民警,江西省劳动模范、江西省优秀人民警察、江西省十大亲民警察、江西省公安社区(驻村)警务工作能手、江西省“十大道德模范”、江西省人民满意公务员等荣誉。

  2、汤怡妹 男,1952年出生,原宜春市袁州区洪塘镇庄溪村支部书记。

  自1972年3月担任村干部,特别是1983年元月任庄溪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汤怡妹同志一直忠于职守、勤政为民,毅然扎根偏远山村,多年来始终俯身在工作的第一线,踏踏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庄溪村位于袁州区洪塘镇丰顶山山区,属于省级贫困村。近几十年来,在汤怡妹带领下,庄溪村发展迅速,实现了丰顶山山区八个“第一”:第一个建小学,第一条村级水泥路,第一个搞新农村建设,第一个建村办公大楼,第一个安装程控电话,第一个安装高压电,第一个办企业,第一个开发高山蔬菜。2004年,汤怡妹被检查出患有咽喉肿瘤,但他仍然坚守在工作的第一线。2009年8月,汤怡妹咽喉肿瘤再次复发,但他却放不下工作,执意要回到工作岗位上。生病期间,他亲临庄溪小学,指导小学围墙建设,去袁州区蔬菜办争资立项,甚至到抗洪抢险现场参与救灾。已经数月无法进食的他,仍硬拖着日益羸弱的身躯,坚持在家和办公室之间往返;已经无法言语的他,每天仍用纸和笔写下一句句对同事的叮咛和一份份村里工作的安排,忠实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的职责。

  汤怡妹以一个“公”字为做人准则,办事公道,刚正不阿,先人后己,尽管是全村唯一一户汤姓,27年来却深得人心,人人都服他。他既是村党支部的“班长”,也是全村百姓的“家长”。庄溪村在2003年兼并了沙泥坪村,支部班子包含了两村的党员干部,班子如果出现问题分歧,各项工作很难开展。针对这种情况,汤怡妹在党建工作中通过抓团结、讲民主、建制度三项举措,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里的大小事务,汤怡妹从不“一言堂”,每次都会召开支部会议,发扬民主作风,实行群体决策。

  汤怡妹廉洁奉公,严于律己。他出门跑项目、争资金,不管严寒酷暑,从来舍不得“打的”,近点的地方就步行,远点就坐公交,饿了就吃碗的扎粉,人称“扎粉书记”。可就是这样一位扎粉书记,对村干部和家属却是要求得严之又严。在他任职期间,庄溪村的村干部及其亲属从来没有享受任何在计划生育、土地、农村低保等民生领域政策性的待遇。村里盖学校修公路,为了避嫌,他从来不让儿子回到家门口的工地上来做事。这些年来,村里渐渐富裕起来,许多人家都早就盖起了新房,可汤怡妹家却一直都是几间平房,直到2005年才简单地修葺了一下,室外室内都没装修,屋里的家具、电器都是旧的。虽然手头并不宽裕,可汤怡妹从不收任何礼。自2010年8月27日病情恶化到病逝,汤怡妹家总共花去治疗费54000多元,但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从来没有在村里报销一分钱。

  2010年,中共宜春市委印发《关于追授汤怡妹同志“全市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称号的决定》(宜字〔2010〕57号),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向汤怡妹同志学习。

  五、孝老爱亲类

  1、闵青梅 女,36岁,靖安县环卫所临时工。

  十六年前,年仅20岁的闵青梅不顾家人的反对走进了这个只有一个男人、一双儿女和一堆债务的家庭;十一年前,她坚忍地接受了丈夫高位截瘫的事实。四千个日夜过去了,她历尽艰辛把垂危的丈夫从死神手中奇迹般地夺回;她含辛茹苦把丈夫与亡妻的一对儿女抚育成人,不抛弃、不放弃的誓言在这个瘦弱的女人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1995年,闵青梅嫁给了中年丧妻并有两个孩子的舒少波。为了更好地照顾丈夫亡妻留下的两个幼小的孩子,在得知自己怀孕后,闵青梅不顾丈夫的反对,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孩子。2000年10月21日,舒少波因车祸导致颈部以下高位截瘫,专家会诊结论是:随着肌肉血管萎缩,神经坏死,舒少波的生命将随之终止。沉重的打击没有将闵青梅击倒,她下定决心:再苦再难也要把丈夫从死神那儿夺回来!

  求医历程千辛万苦,闵青梅瘦弱的身躯背着比她高出一头的丈夫,蹒跚辗转在车站候车室、医院走廊之间;求医路上百折不挠,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四处奔走效果甚微,在各大医院寻医未果的无奈下,闵青梅回到靖安,听说民间疗法会有效果,她每天推着丈夫走十几里路去寻访民间医生,她的遭遇和求医的决心让医生大受感动,好心的医生将整套推拿按摩手法和恢复疗法都教给了她。从此,毛巾热敷、针灸护理、中药调养她全都用上了,每天两个小时推拿按摩雷打不动,闵青梅俨然成了一个专业的护理医师。十几年来,闵青梅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长年瘫痪卧床的丈夫也从来没有生过褥疮。

  在闵青梅的悉心照料下,奇迹在舒少波身上诞生了:手脚上的肌肉没有继续萎缩!两年过去了,舒少波的头能转动了,五年过去了,舒少波能坐轮椅了,八年过去了,舒少波手指能简单活动,可以自己吃饭了……闵青梅看到了希望,她期待着丈夫从轮椅上站起来。闵青梅没有忘记自己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舒少波的家人担心她不堪重负而离开这个家,安排着将两个孩子送人抚养,她只有一句话:不会走,两个孩子谁都不给!在女儿担心家庭负担重而准备辍学时,她找了份清洁工的工作,起早贪黑;为了不让儿子中午吃早上带的冷饭冷菜,她每天骑车送饭,风雨无阻……直至两个孩子考上大学。不是亲生胜似亲生,孩子们说:我们是最幸福,因为我们有一个好妈妈!

  个人先后荣获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江西省“十大道德模范”、江西省“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十佳宜春人”等荣誉。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篇三

  刘洪安

  刘洪安,男,汉族,1980年11月生,河北省保定市“油条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经理。

  刘洪安从保定市财贸学校毕业后,毅然选择了自主创业之路。他在保定市高开 区 银杏路开了一间早点铺,使用一级大豆色拉油炸油条,坚持每天一换。因为坚守诚信,他的油条被消费者称为“良心油条”,他被许多人亲切地称为“诚信油条哥”。

  2015年,由于长期租住在阴暗潮湿的宿舍里,刘洪安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每日遭受病痛的折磨,生活举步维艰。偏偏此时,他的母亲突发动脉瘤破裂,生命垂危,这一刻他真正体会到了生命脆弱。2015年,病好些后,他和爱人开始经营早餐生意,卖油条和豆腐脑。刚开始炸油条的时候,也重复用油,虽然知道隔夜重炸的油不好,但不知道危害到底有多大。后来,他通过媒体了解到,食用油反复加温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会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由于家人和自己得过重病,深知生命健康的价值,从2015年初开始,他便使用一级大豆色拉油炸油条,而且坚持每天一换。刘洪安的早餐店“刘家豆腐脑”的招牌上,醒目的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安全用油、杜绝复炸”标语。同时,为向顾客证明自己是用新油,特意贴出鉴别复炸油的方法,并放了一把“验油勺”,供顾客随时检验。自此,刘洪安的“良心油条”生意门庭若市,在保定市引发了一股“做良心餐饮”的热潮。2015年5月11日 ,《保定晚报》刊登《大学生自谋职业吆喝卖“良心油条”》消息,见报后更多市民前来排队购买良心油条。

  “油条哥”的视频播发到网络后,引起了多家媒体关注。中央与河北近百家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刘洪安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群众好评,引起了广大网民“热捧”,被网民亲切地称为“油条哥”。

  2015年12月底,“油条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在保定正式成立。2015年3月28日,“油条哥”的第一家分店“油条哥仁和店”正式开业,“油条哥”终于迈出了扩大“良心油条”经营规模的实质性一步。

  刘洪安荣获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河北省道德模范、2015年感动河北人物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模范 事迹 道德

1、学习道德模范作文1000字(2016-05-14)

2、身边道德模范的作文(2016-05-25)

3、中学生道德模范事迹材料(2016-06-19)

4、关于城管执法大队个人事迹的道德模范范文(2016-07-11)

5、初中生道德模范推荐材料(2016-07-25)

6、关于道德模范的文章(2016-07-27)

7、医疗合管人员道德模范主要事迹(2016-08-05)

8、大学生道德模范在身边(2016-08-12)

9、学习道德模范心得体会(2016-08-21)

10、家庭道德模范事迹材料(2016-08-27)

11、宿豫区十佳道德模范推荐(2016-09-02)

12、建筑道德模范见义勇为事迹材料(2016-09-19)

2018道德模范人物事迹|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本文来源:http://www.sxzzlt.cn/xindetihui/1802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