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写范文网!

胡适自传全文阅读_胡适自传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 时间:2020-12-20

【www.sxzzlt.cn--读后感】

  胡适自传读后感【精选】

  《胡适口述自传》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项目,叫作口述历史的成果。原来由胡适先生口述,唐德刚先生整理,以英文出版。唐先生后来又将其译为中文,并加以注释。

  所以,提到这本书,那就不能不提到唐德刚先生为本书的注释。唐德刚先生的注释很精彩,甚至有些“喧宾夺主”的意思。唐德刚先生对胡适先生的这些评注还算是中肯的,而之所以众多读者更推崇唐先生的注释,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胡适口述传记的读者和唐注释的读者不同.胡适想要告诉的是美国人,而唐想要告诉的是中国人,这一预设前提的不同,决定了不同读者对两部分的不同态度.我们都是中文读者,当然更喜欢唐的行文了. 评述自己和谈论他人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胡适谈到自己的时候,从本能上来说,都有一种潜意识的维护、遮掩、甚至是美化的心理,让有窥视欲的人、让对名人的一般言行有初步了解的人,都觉得有些不过瘾。或者也许是一种身在庐山中的视角限制。而作为唐,谈论别人之事,那就要放松得多,而且,视野也更宽阔一些,这也就自然显得是更加有趣了。

  我也喜欢唐德刚先生的评注,语言风趣,观点辛辣,丝毫没有因为胡适是恩师的原因就大加赞赏,阿谀奉承的意思。对很多胡适先生的观点和想法都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对胡适的理论有前后矛盾的地方,也毫不留情的点评了出来。这才是学者应有的治学态度。

  书里的胡适,是一位娓娓道来的学者,一个有些固执但却十分可爱的老头。从唐德刚先生的记述中,胡老先生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就如同这个善良的,喜欢同人争辩,但又及其怕事的温软书生坐在你对面的摇椅上,慢悠悠的说:“我年轻的时候……”读完《胡适口述自传》,我发现,可以通过阅读某个人的一生,来了解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胡适先生的口述其实有些断断续续,唠唠叨叨,不过,这就更符合一个老爷爷口述的特点,本书倒因为此显得真实和合理。书中的主线是从胡适先生的个人经历出发的,故乡和父亲、初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他的恩师杜威、中国的文艺复习、五四运动和他晚年总结的他这一生的研究成果。

  胡老先生也改不了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人的习惯——对年轻人谆谆教诲。他说,年轻人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前途的选择,千万不要以社会时尚或社会国家之需要为标准。他们应该以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秉赋,作为选科的标准才是正确的。可能是在海外的留学经历,造就了胡适先生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将人的自身价值放在更高的位置,而不是社会的需求,这一点和我们的政党所提倡的格格不入。

  我们总是眼里容不得沙子,不愿意听到不同的声音。真正的文明,应是伴随着客观评价和主观关怀而来的。在胡适的晚年,被迫远离家乡,出走台湾,这里包含着多少的无奈和忧伤。一九五四年,我们的政党因为胡适评价五四运动的态度开始对这位老先生进行攻击,所谓“批判胡适思想的毒瘤”。

  真正的名家是禁得住时间的考验的,胡适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他不应该只沉睡在历史中,新一代的年轻人都应该通过这本书走近胡适。

胡适自传读后感【精选】

  胡适自传读后感【精选】

  读罗志田新版胡适传,上载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享受的是美国归还的庚款补贴,数额不菲,除接济家中外,甚至还雇了一个佣人。胡适常对人言,吾等留学生,在外代表炎黄子孙,不可只图省钱,而须处处注意吾等形象,免为西人歧视也!自己留学在外,对胡适当年此言有直接的体会。身边的一些中国学生,千方百计地省钱,自己衣食节省无可厚非,但寻机贪图小便宜,遭外人背后议论,实在令人为之汗颜!我是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当然不会挥金如土,但因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一定要求,而且相信千金散尽还复来,决志不做金钱的奴隶,所以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只求称心,不图省钱,由此虽落下个“懂得享受”的恶名,也不以为意。但即便是如我这般消费,每个月的奖学金还是能颇有结余,而一些中国学生想着靠省下的奖学金将来买房买车,实在令人不解。且不说现在房价已涨,省下的钱实在杯水车薪,买不了几平米,就算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也应该是在学业上用功,将来谋个好差使,拿高工资,那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胡适当年回国到北大任教的时候,也没听说兜里带了多少钱回来啊。活着应该享受每一天,年轻的时光更是弥足珍贵,为了三十岁之后的事情,亏待自己大好的年华不说,还养成个小器爱占便宜的毛病,甚至于有失国人脸面。两相衡量,实在觉得不值。胡适被后人誉为一代大儒,社会导师,大学问家,学贯中西,但其实他的国学功底一部分是在出国前奠定的,另一部分则是回北大后“补课”的。在美国的几年,据罗织田推测,可能并没有认真读多少书。先是在康奈尔,书没读好,倒是成了校内小有名气的演说家。后来转学到哥大,应酬不减反增,平均每天要写好几封信。记得以前读胡适的留学日记,他常自责不安心读书,朋友来信中也常劝他好好读书。说胡适在美国没有读书自然不可能,但从日记中按图索骥,其这一时期所读之书,要是比起陈寅恪吴宓等来,就显得黯然了。胡适日记中记载其与友人打牌、喝酒,动辄半天,多不甚举。如此留学之胡适,后来竟能得享大名,成为引领时代潮流之人物,虽有时势造英雄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胡适本身聪慧过人,又早怀做“社会之导师”之宏志,为此亦做了相当的准备。胡适读书博杂而不精,自己亦承认此为生平大过,但要成为一代之精神导师,必须是个通达之才,而不能只是一个专功之家,而胡适于专业学习之外尤关注现实政治,实为其归国后呼风唤雨奠定了基础,这些又是陈寅恪吴宓等所不及的。读至此,不禁想,“浪子回头金不换”,胡适虽在美国虚度了些时日,但后程发力,终成名山大业。但当年,中国虽处内忧外患之中,没拿学位的胡适尚可回北大任教,既而掀起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运动,且在其后的岁月中纵横议论,针砭时弊,还差点参选了总统,其一生可谓传奇而多彩。试想今日回国之留学生,虽有绝世之才干云之志如胡适当年者,安得成就如彼之洪业乎?思之不禁“西北望长安”,一声叹息尔。

  读罗志田新版胡适传,上载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享受的是美国归还的庚款补贴,数额不菲,除接济家中外,甚至还雇了一个佣人。胡适常对人言,吾等留学生,在外代表炎黄子孙,不可只图省钱,而须处处注意吾等形象,免为西人歧视也!自己留学在外,对胡适当年此言有直接的体会。身边的一些中国学生,千方百计地省钱,自己衣食节省无可厚非,但寻机贪图小便宜,遭外人背后议论,实在令人为之汗颜!我是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当然不会挥金如土,但因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一定要求,而且相信千金散尽还复来,决志不做金钱的奴隶,所以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只求称心,不图省钱,由此虽落下个“懂得享受”的恶名,也不以为意。但即便是如我这般消费,每个月的奖学金还是能颇有结余,而一些中国学生想着靠省下的奖学金将来买房买车,实在令人不解。且不说现在房价已涨,省下的钱实在杯水车薪,买不了几平米,就算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也应该是在学业上用功,将来谋个好差使,拿高工资,那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胡适当年回国到北大任教的时候,也没听说兜里带了多少钱回来啊。活着应该享受每一天,年轻的时光更是弥足珍贵,为了三十岁之后的事情,亏待自己大好的年华不说,还养成个小器爱占便宜的毛病,甚至于有失国人脸面。两相衡量,实在觉得不值。胡适被后人誉为一代大儒,社会导师,大学问家,学贯中西,但其实他的国学功底一部分是在出国前奠定的,另一部分则是回北大后“补课”的。在美国的几年,据罗织田推测,可能并没有认真读多少书。先是在康奈尔,书没读好,倒是成了校内小有名气的演说家。后来转学到哥大,应酬不减反增,平均每天要写好几封信。记得以前读胡适的留学日记,他常自责不安心读书,朋友来信中也常劝他好好读书。说胡适在美国没有读书自然不可能,但从日记中按图索骥,其这一时期所读之书,要是比起陈寅恪吴宓等来,就显得黯然了。胡适日记中记载其与友人打牌、喝酒,动辄半天,多不甚举。如此留学之胡适,后来竟能得享大名,成为引领时代潮流之人物,虽有时势造英雄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胡适本身聪慧过人,又早怀做“社会之导师”之宏志,为此亦做了相当的准备。胡适读书博杂而不精,自己亦承认此为生平大过,但要成为一代之精神导师,必须是个通达之才,而不能只是一个专功之家,而胡适于专业学习之外尤关注现实政治,实为其归国后呼风唤雨奠定了基础,这些又是陈寅恪吴宓等所不及的。读至此,不禁想,“浪子回头金不换”,胡适虽在美国虚度了些时日,但后程发力,终成名山大业。但当年,中国虽处内忧外患之中,没拿学位的胡适尚可回北大任教,既而掀起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运动,且在其后的岁月中纵横议论,针砭时弊,还差点参选了总统,其一生可谓传奇而多彩。试想今日回国之留学生,虽有绝世之才干云之志如胡适当年者,安得成就如彼之洪业乎?思之不禁“西北望长安”,一声叹息尔。 《胡适口述自传》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项目,叫作口述历史的成果。原来由胡适先生口述,唐德刚先生整理,以英文出版。唐先生后来又将其译为中文,并加以注释。

  所以,提到这本书,那就不能不提到唐德刚先生为本书的注释。唐德刚先生的注释很精彩,甚至有些“喧宾夺主”的意思。唐德刚先生对胡适先生的这些评注还算是中肯的,而之所以众多读者更推崇唐先生的注释,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胡适口述传记的读者和唐注释的读者不同.胡适想要告诉的是美国人,而唐想要告诉的是中国人,这一预设前提的不同,决定了不同读者对两部分的不同态度.我们都是中文读者,当然更喜欢唐的行文了. 评述自己和谈论他人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胡适谈到自己的时候,从本能上来说,都有一种潜意识的维护、遮掩、甚至是美化的心理,让有窥视欲的人、让对名人的一般言行有初步了解的人,都觉得有些不过瘾。或者也许是一种身在庐山中的视角限制。而作为唐,谈论别人之事,那就要放松得多,而且,视野也更宽阔一些,这也就自然显得是更加有趣了。

  我也喜欢唐德刚先生的评注,语言风趣,观点辛辣,丝毫没有因为胡适是恩师的原因就大加赞赏,阿谀奉承的意思。对很多胡适先生的观点和想法都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对胡适的理论有前后矛盾的地方,也毫不留情的点评了出来。这才是学者应有的治学态度。

  书里的胡适,是一位娓娓道来的学者,一个有些固执但却十分可爱的老头。从唐德刚先生的记述中,胡老先生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就如同这个善良的,喜欢同人争辩,但又及其怕事的温软书生坐在你对面的摇椅上,慢悠悠的说:“我年轻的时候……”读完《胡适口述自传》,我发现,可以通过阅读某个人的一生,来了解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胡适先生的口述其实有些断断续续,唠唠叨叨,不过,这就更符合一个老爷爷口述的特点,本书倒因为此显得真实和合理。书中的主线是从胡适先生的个人经历出发的,故乡和父亲、初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他的恩师杜威、中国的文艺复习、五四运动和他晚年总结的他这一生的研究成果。

  胡老先生也改不了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人的习惯——对年轻人谆谆教诲。他说,年轻人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前途的选择,千万不要以社会时尚或社会国家之需要为标准。他们应该以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秉赋,作为选科的标准才是正确的。可能是在海外的留学经历,造就了胡适先生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将人的自身价值放在更高的位置,而不是社会的需求,这一点和我们的政党所提倡的格格不入

  我们总是眼里容不得沙子,不愿意听到不同的声音。真正的文明,应是伴随着客观评价和主观关怀而来的。在胡适的晚年,被迫远离家乡,出走台湾,这里包含着多少的无奈和忧伤。一九五四年,我们的政党因为胡适评价五四运动的态度开始对这位老先生进行攻击,所谓“批判胡适思想的毒瘤”。

  真正的名家是禁得住时间的考验的,胡适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他不应该只沉睡在历史中,新一代的年轻人都应该通过这本书走近胡适。

[胡适自传读后感【精选】]相关文章:

1.2016入党自传范文精选

2.中学教师个人业务自传精选

3.胡适毕业赠言:答案

4.读后感个人自传

5.《飘》读后感个人自传

6.简爱英文读后感个人自传

7.入党自传 入党自传

8.我的自传(入党自传)

9.李开复自传读后感_李开复自传读后感范文

10.大学生入党自传5000字精选篇

胡适自传读后感【精选】

本文来源:http://www.sxzzlt.cn/xindetihui/9803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