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写范文网!

八点引读听后感2019|八点引读听后感(共10篇)

读后感 时间:2021-05-13

【www.sxzzlt.cn--读后感】

篇一:八点引读听后感

读书笔记浅谈—《读书的方法》读后感

[读书笔记浅谈—《读书的方法》读后感]  起初拟题目为《寻觅》,是认为一方面,十几年来一直在寻找好的读书方法;另一方面,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相当于在寻觅精神食粮,滋养自己的心灵家园,读书笔记浅谈—《读书的方法》读后感.但是,写完了之后发现主题严重偏离,遂改题目.  读书笔记浅谈—《读书的方法》读后感  摘要:当今大学生阅读的浮躁之风盛行,阅读文化正遭时代的吞噬,我们迫切需要营造求知务实的学术氛围,以压制社会浅薄的风气,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培养优秀的阅读习惯对于我们大学生势在必行,本文从如何写好读书笔记、理解书籍、集中精神、思考与提问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解说.  关键字:读书 笔记 方法 习惯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之时,周室衰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以备王道,成六艺.”这段话表明,远在孔子之前,《易》、《书》、《诗》、《礼》、《乐》、《春秋》等书已经产生并已传世,孔子只不过是加以传注、删削、整理,最终形成了六艺.表明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以前,六艺这类正规的书籍已经产生,否则孔子也就无从删削、整理了.看来我国书的历史由来已久了,那么,如何读书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而当今时代的浮躁,在肆无忌惮地吞噬着阅读文化,尤其是我们青少年大学生,为了考试而读书的风气正日益高涨,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退步!张教授所作《读书的方法》一文,指引我们正确地阅读书籍,获取知识,无疑是为我们注入了一股新的学术力量.  我们大多是三岁识字、四岁背诗、五岁读书,至今已有十六、七年了,但是历经如此之漫长时光,我们谁人可说确确实实掌握了读书的要领.我们读书往往是为考试而读,为应付教育制度而读,水平之浅、效率之低,可想而知,却又不能把自己读书的误区归结于社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看了张教授的文章后,我读书有了很大的进步,学习效率也有了显著提高.(我发现我像是在做广告~也许这本就是做广告的活,还是修改为:张教授的这篇文章我相信能使我们广大学子在阅读方面受益匪浅.)  其实,张教授的读书方法归纳起来无外乎只有四点,就是:理解、思想集中、思考和善问.从这四方面出发,我发现它们最终都归结到了一点,就是读书笔记的方法.整篇文章,给我感触最深的也是如何才能做好读书笔记,这对于提高阅读效率,更好地获取知识都大有帮助,读后感《读书笔记浅谈—《读书的方法》读后感》.下面我谈谈对于读书笔记的收获.  自先秦以降,相继出现的笺注、序引、文论、评点、札记等著述中,大都包容着读书笔记的成分,或者其本身就是专一的读书笔记.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书笔记也不断演变得更加多样化.作为大学生,读书笔记具有多种不同的书写方式.  第一、摘录式,即把书中最重要的基本观点、科学论断、典型数据,以及富含深意的好文好句等,原原本本地加以抄录或者标记.  第二、提要式,即对所读书文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加以概括提炼,先综合归纳,然后用简练的语句揭示出其主旨或者要点.(三字可揽其意.)  第三、阙疑式,即把书文中自感到不理解、不同意或者众说纷纭的有关内容记录下来,以备日后思考研究.古人有云:“学者必不能无疑,惟在于有疑而能阙.”“时时思索,自然能解”才是很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做法,倘若只记不思,倒不如不记.  第四、注解式,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方式,始于先秦对经典著作的传注.如今用于对书文中的词语、名物、典故、史实等进行解释和说明.它要求准确、全面,有根有据,经得住检验和推敲,切忌顾此失彼.  第五、感悟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反映阅读书文后的感受、领悟和收获.古人吴因之有云:“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  一份好的读书笔记,定能将上述几种书写方式灵活运用,也必是经过了理解、思想集中、思考和疑问的过程.  所以,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要摒弃死记硬背的坏习惯,也不能所有的书都不加选择地从头到尾去看.我们在学习书籍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是理解.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所以读书一方面要贯通,即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明白;另一方面要彻底,即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课堂上,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所以只用笔记要点即可;在上课听不懂的,要联系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就可以融会贯通;学完每一章节,花少许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或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另外,跟一个高手学习,得其十之一、二,远胜跟一个平庸的学得十之八九;理解力的增长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异;还有,高水平的老师是能启发学生去找寻不同科目之间的通论.  其次是思想集中.兴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烧起来的,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分配好时间,想看的时候要不被打扰,不想看的时候索性不看,做到眼中除书之外再无一物,即使不感兴趣的书也能让你容易感兴趣.  然后是思考与提问.要记住“问比答重要”,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你都可以问.在提问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在思考了,不过对于思考或提问仍不解的问题,还是需要反复思考的.再问问题之前需要做好准备,知道自己问的是什么,问题可分三类——A、“是甚么”(What),B、“怎样办”(How?),C、“为甚么”(why).要先断定问题是那一类.A类问的是事实:B类问的是方法:C类问的是理论.  最后是选择如何读.书分三读即大意、细节、重点.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甚么问题.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在大学里,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在研究院的一流学生,选读物的时间往往要读书的时间多.  只有让优秀的读书方法成为习惯,才能更好地读书治学、立志成才,获取更多有用所得知识,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读书笔记浅谈—《读书的方法》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篇二:八点引读听后感

《读书这么好的事》读后感

[《读书这么好的事》读后感]《读书这么好的事》读后感昨晚一口气看完此书!虽然此书序中讲到给青年朋友看的,可是我觉得是一生所有人可以看的书,应该看的书,必须看的书!看完后,感觉相见恨晚!如果早几年,甚至在青少年时期就看到此书,有人督促自己可以看更多更好的精典,收获一定是巨大的,《读书这么好的事》读后感.让自己通过写这个读后感来回忆一下看完此书的感受吧:一、读书是一件快乐和有意义的事,这句话很简单,只有真正爱读书这人才可以理解!二、书中说到读书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特点.我当时窃笑,觉得原话的人好像是在骂人,那不读书或不喜欢读书的就不是人了吗?呵!好在自己喜欢读书.但我想说此话的人并不是想骂人,而是他看到一个宝库,他想世人一起和他去取,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吧!望大家理解!三、读书是一种权利!这处权利多么重要,神圣和高贵,我们不应放弃!四、读书应先读精典,然后看哪些人物重要或具代表性,他们的著作,哪些版本必读!然后再扩散阅读范围和种类,这个是我以前所没有注意到的,这是非常好的,个人认为.作者例举了汉代前的经典及后来宋,元,明,甚至当代的一系统精典与中国古代典籍的关系,让人感触很深!五、作者还就精读,泛读(选书技巧之一),摘抄,背诵等传统的阅读方法进行了一些分析和讨论,希望我们辩证去看吧.总之,找到适合自己高效有益的阅读方法和学习方法.还讲了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人们读书面临的一些机遇和挑战,我觉得这个话题虽然放在一个相对不重要的论述位置,但是却是不可忽略的!我们需要深思.六、书中,作者旁征博引,中外很多名人,爱书者,名著,是非常好的,可见作者的阅历之广,着实让人佩服!有时间,一定要找这些爱书的相关著作,希望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可以看的更高,更远!七、书的插画很可爱、漂亮,我看到是一个高中生所画,想不到人家这么小,技艺这么好了,我当时还在想,这家伙现在是不是在哪家公司作广告或创意去了,人才啊!八、看完这本书,将会改变和优化我的读书习惯和路径,我将会像亲戚、朋友推荐它!希望更多人来读书,来学习!九、最后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书中很多描述读书之美的文字,写的真是太好了!真是把很多读书人的胸臆表达了出来,以前我也曾写为淘二手书的一些美妙感受,很多由于才疏学浅,无法写出来,很是可惜,没想到众里寻他千百度,却在这本书里发现了,真是非常开心!非常收获!十、我不知哪儿来的力量,130页吧,从21:00~23:45通看全书,还在书上画出美妙重点之处!速度真是超过我的想象!赞一个!2010-7-22以下是同样一位爱书这人的评价:我已经读了很久自打这雨声潺潺的下午躺卧在我的窗口窗外的风声/我充耳不闻:我的书又厚又重书页对于我/像一张张面孔沉思时,神情严肃读着它们,时光便在我身边/淤积,滞留蓦地,书中一片光明书页上遍写着:黄昏,黄昏,读后感《《读书这么好的事》读后感》.我未及眺望窗外长长的文句已经断了线/四散逃奔.于是我知道:在一处处/鲜花怒放的花园顶头天空开阔、明朗太阳又再次光临--而此刻,夏夜将至:目力所及,景物稀疏、凌乱长街上移动着幢幢人影只是远处,好似意味深长地听得见还有一些什么在发生这当儿,我从书中抬起眼来一切都已变得伟大没有任何景象再令人吃惊在书中,我体验着外界的事物这儿那儿,自然都广大无垠只要更多的将身心织入其中我的双眼便能适应世界万物适应芸芸众生严肃的单纯--于是大地超越自身/继续生长仿佛将包容整个天空:大地上的最后一所房子就像在天空中的第一颗星星--里尔克《阅读者》杨武能(译)只是一本小册子,两个钟头就看完了.两个钟头所摄取的能量,却是终生享用不尽的.虽然内容也是说教,也讲不出新意,也是老生常谈,却掩盖不住张新颖教授对年轻一代读书的拳拳关爱,书中引述了许多名家的观点,也引用了一些名人轶事,读来还是有一些兴趣的.钱钟书和杨绛被下放到河南劳动,杨绛在他们的窝棚前对钟书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窝棚,咱就住下,行吗?"先生想了想说:"没有书."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又如此感人.一直仰羡钟书先生的高才大德,高山景行,一句简单的话,足以激励我一直读下去.第14篇有一句话:"人生太短,好书太多."一语破的!最近一直在看书,一直在想着还有那么多的好书看不完.朋友说我"不要太贪心".用一个庸俗的比喻,人的精力时间太少,而街上的美女又那么多.也许人生所能看完的只是书柜上的那么几层,是不该太贪心.这句话道破了爱书人那种矛盾的心理.明明就看不完,还是一碰上喜欢的书就抱回家,也不管有没有机会去读一读去翻一翻.所以冯骥才说摸一摸书都能够感到一种满足.我一直在想怎么样才能够把这种看书的感觉传染给周围的人,我的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四邻八坊.从初中开始接触大量的课外书籍,便迷上了.而身边的许多人却对读书不冷不热.偶尔碰到高中的同学,问一句看什么书吗,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太忙.一笑而过.我知道想读书的,多么忙碌都会在身边放上一本书的,不想读书的,找借口很容易.只是,还是很希望身边的人能够多读书.  〔《读书这么好的事》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篇三:八点引读听后感

写一篇读后感作文
读后感作文: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读完了这篇课文,我的神思仿佛驰往那个感人肺腑的现实中.
有一次,六班为了掩护大部队和老乡转移,和鬼子接上火.他们边打边往后退,在班长马宝玉的指挥下,给敌人沉重的打击.后来,为了牵制敌人,他们上了棋盘陀,这是狼牙山主峰,是条有来无去的绝路.有我们的英雄把守,敌人冲不出棋盘陀,就动用了飞机.几架敌机在主峰上空盘旋着、嘶叫着,投下许多炸弹.顷刻间,狼牙山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战斗更激烈了,六班战士的子弹打光了.在这关键时刻,怎么办,等着死吗?不,绝不,他们搬起大石头向敌人砸去,砸得鬼子哇哇直叫.鬼子发现我们的战士没有了子弹,就像一群野兽一般潮水似地冲上来.情况相当危急,只听鬼子乱叫:“抓活的,抓活的……”班长马宝玉高声喊:“战友们,我们死也不做俘虏.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们宁愿跳崖!”说着,他带头跳进峡谷,四名战士也紧跟着跳下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声在山谷中回响……
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打动心灵的故事,一个壮烈豪迈的故事,一个.
我被五壮士的一举一动所感动,尤其是在他们准备转移的时候,选择了绝路,选择了牺牲.他们为了让人民群众与部队的安全转移,为了让让敌人引上绝路,宁愿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而换来了战争的胜利,多么可贵的精神,五位多么勇敢豪放的战士!他们准备走向悬崖,已经意味着死亡的那一刻,还高呼他们“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又是多么坚强不屈啊!
联系着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悬崖好比是无数的坎坷与挫择,等着我们去克服战胜他.而选择那条绝路则是一生无数次经历后最最重要的选择.我们需要五壮士的精神,这种精神应无处不在.
这就是生命的写真,这就是永远的丰碑!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今天,我读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这一段英雄传奇,哺育着一代代后人的成长.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狼牙山的战争是在一九四一年八月,今年是狼牙山战斗的第60周年.那一年的9月24日,敌人开始行动了.日军蚂蚁般往山上涌来.六班战士将敌人引上山,并一次一次把他们打退.突然子弹打光了,最后,大家把一块块大石头向鬼子扔去.日军慢慢逼近了,可山上的石头却扔完了.五壮士没有丝毫畏惧,共同吐出一句话——宁死不投降.说完并跳崖了.幸亏有树枝阻挡,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宋学义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葛振林、马宝玉爷爷等五名壮士跳崖自尽.这表示他们对我们的生活有无限的梦想,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美好生活并好好学习,以优秀的成绩来报答他们.
仇恨与敬佩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阅读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后,我感觉到无比仇恨和对狼牙山五壮士的敬佩之情.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福才、胡德林这五位壮士是
因为要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而壮烈牺牲的.
五位壮士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新畏牺牲自己的精神,在文中, 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有色,体现出了班长马宝玉的态度之坚持,决定之果断.“紧跟”一词,也饱含了另外四位战士的决心.他们明知道那时班长马宝玉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不让敌人找到群众和连队主力.还是全身热血沸腾紧跟着班长.
在战士们纵身跳下悬崖时,依然想到的不是自己或是自己的亲人、家人,想到的而是自己祖国,喊着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种高尚的爱国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因为这是英雄的中国人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每当我想起他们抗日战争时期的辛苦艰难和奋不顾身,与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相比较,不由脸就红了.我们生活在这和平富裕的年代,不要我们去杀敌,只要我们能努力去学习
学习五壮士的不被打倒的精神,争做祖国有用的栋梁,为国争光.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叙述了1941年秋,五位抗日英雄胜利地完成了阻击敌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弹尽粮绝,就要被敌人俘虏时,毅然跳崖,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乐章.
我是含着热泪读完这篇文章的.文中这样一个片断令我最感动:五壮士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昂首挺胸,迈开大步,相继跳下悬崖.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喊出了亿万中国人的肺腑之声.多么伟大的五壮士啊!他们毫不畏惧、不怕牺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每当回想起五壮士惊人的壮举,我就感到非常惭愧.我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退却,有时干脆就放弃了.而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赴汤蹈火,为国捐躯.我遇到的这点困难与他们相比算得了什么?再说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今天我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明天怎么去为祖国作贡献呢?我又怎么能对得起先烈们的英灵呢?我羞愧万分,不断地责备自己.我们作为新中国的少先队员应该以先烈们的精神为动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五壮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儿女的楷模.他们浩气长存,永垂不朽.不知不觉,我心中耸立起一座雄伟而庄严的丰碑,上面镌刻着狼牙山五壮士的名字: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忽然,“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雄壮而嘹亮的国歌声在校园庄严地响起,而此时,它竟是这样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
五壮士,你们放心吧!我们一定肩负起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让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仅供参考

篇四:八点引读听后感

如何对某片文章的读后感起名(汇集成长动力,决战2012)急!
不能太简单,不能是《读xxx有感》或者《读后感》之类的,谢谢~小括号里的是文章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能给读者无穷的联想.
那么如何给作文拟一个好题目呢?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修辞法 用修辞格的方法拟题
比喻:《父爱是座山》《五月榴花红似火》《我是一只快乐的小狐狸》《父爱将我举过命运的栏杆》
夸张:《世界不大是个家》《一张煎饼包天下》《贪心不足蛇吞象》《胆大包天》
对比:《小人物的大故事》《红与黑》《为了忘却的记忆》《城里人,乡下人》
设问:《你有一颗柔弱的心吗?》《谁是阿Q?》《是谁动了我的奶酪?》《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拟人:《冬天的诉说》《蚊子的自白》《螳螂的秘密》《诚信漂流记》
反问:《雷锋真的没户口?》《我是差生,我容易吗?》《阿斗扶不起来,怪谁?》
反语:《我是一个傻女孩》《我想当个差生》《其实我很笨》《爸爸,我不想做你的女儿》
仿词:《牛教师的“牛脾气”》《槐花村的槐花情》《
对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排比:《那山·那人·那狗》《小桥·流水·人家》《枣树·父亲和我》《雨珠·露珠·泪珠》
移觉:《晶莹的铅球》《给心灵吃点冰激凌》
呼告:《请给我松绑》《渴望被爱》《老师,请您听我说》《救救我吧》
二、故弄玄虚法 故意用使人迷惑和误会的手段,引人注意
例如:《我和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毛毛虫小传》《怀念狼》
三、标点法 借助标点符号给作文拟题
例如:《我?我!》《10000元的价值=?》《好女孩?坏女孩?》《火,火!》
四、代数法 借用常用的代数式拟题
例如:《真诚+守信=真诚的友谊》《1+1=?》《我的PH=7》《减负≠减副》
五、模仿套用法 模仿套用名著、名篇、名曲的标题拟题
例如:《莎菲女孩的日记》《谁是我最可爱的人》《哦,白雪》《同桌的你》《妈妈的吻》
六、反串法 反常理而用之
例如:《引的春风渡玉门》《胜利乃成功之母》《开卷未必有益》《“松松跨跨”出人才》
七、以小见大法 用微不足道的事物拟题
例如:《七根火柴》《我是一只桔子》《我喜爱的一句箴言》《苔花如米小》
八、借用历史人物、事件和社会热点拟题
例如:《“伊丽莎白”的故事》《我班的“九·一八事件”》《铁血班长毕小麦》《我和妈妈的“冷战”》《为什么学保尔不学盖茨》《我老爸是个农民工》.

【八点引读听后感】

篇五:八点引读听后感

阿长和山海经读后感

[阿长和山海经读后感]阿长和山海经读后感这是—篇纪实性的文章,阿长和山海经读后感.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苍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xx-xx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 读完此篇文章,不难发现,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而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一个人.
在鲁迅写的《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是个响亮的人,她有可敬可爱之处,反之,也有可恶可恨之处.在这里,阿长,我要对你说:
阿长,你的缺点太多.你不应该切切察察指手划脚的,搬弄是非是不对的.人不应该太过控制你的少爷,你是个佣人,更不应该打小报告.不可以在床上摆大字,把小主人弄到一边去.还是那句话,你是佣人,不应该睡得那么死,你的主人还要对你发令呢.你不该信,用那些古怪的仪式让小主人不耐烦,也不应该自吹自擂,你没有让别人不能开炮的功能,更不能故意去吓唬小主人.
阿长,你的优点也很多.你长得很矮,名字里又没有“长”字,别人叫你阿长,你却接受了这个莫名其妙的名字,这代表你在相当大的心胸.别人都不在意小主人的渴望,只有你注意了;小主人把他的渴望告诉了好多人,就没告诉你.
你问得含糊不清,就这样,还准确地买到了山海经,可以知道,你所历经的困难.在小主人没给你任务,你用自己的血汗钱,买回了那本书,证明你有着崇高品质.
阿长,愿苍天有眼,保佑你的灵魂吧.【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读后感《阿长和山海经读后感》.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八点引读听后感】

篇六:八点引读听后感

赏析 秋兴八首 其中的一首(除了其一)每一句都要赏析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第二首时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写夔府秋夜北望京华.
  首联承上首末联,由薄暮入笔.每当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时,就依北斗星的方向眺望日夜思念的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句,是组诗八章的纲领和眼目,钱注云:“依斗望京,此句为八章之骨.”长安在北,故“依北斗”,“每依”,无夕不然也.京华亦即故园所在,望而不见,焉能不悲?以下抒发个中深悲.
  颔联,把怀念京华与身世之感紧密交织.《水经注》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往日知道在巫峡听猿声使人哀伤落泪,那是他山之石,间接知识,现在身在夔州,亲自听到猿声而不禁泪下,故云“实下”,“实”,实实在在,真的.即“听猿三声实下泪.”诗人入川后,来到严武墓下,曾因严武推荐,被任命为工部员外郎,并拟随严武回到朝廷,不幸严武去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又落空了.故云:“奉使虚随八月槎.”“八月槎”化用典故,古书民间传说,天河与海通,海边居民每年八月看到有浮槎(即水上木排)来去,于是准备许多干粮,乘槎而去,以为到时又可乘槎回来.此传说后来附会到张骞身上,说张奉汉武帝命,寻黄河之源,因乘槎至天河,牵牛宿旁.此处借用民间传说,表明自己回朝愿望落空,回长安如同乘槎在天,茫茫不可达也.与“孤舟一系”句相照应.与“听猿”句因果承接紧凑.
  颈联承“每依北斗望京华”、“奉使虚随八月槎”来.画省,即尚书省,杜甫的检校工部员外郎是尚书省的郎官.香炉,尚书省上朝时,有侍女二人捧炉焚香从入.伏枕,表自身病体现状.堞,城上的矮墙,即城垛.画省香炉,心中所念,为虚;伏枕山楼,眼前现状,是实.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卧听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兵乱未平.以上由夔府想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情极凄切缠绵.
  尾联写京华望而不见,回到眼前景物.月亮从照着藤罗移到照映着洲前芦荻花上,既暗示1时间的推移,又用藤罗、芦荻展现萧瑟的秋光,有无限悲凄之感.至此,一位由黄昏日落到中夜深宵,卧病山城,翘首北望,徘徊流连,夜不成眠的抒情主人、诗人形象,已塑造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由景物时序推移暗向第三首过渡.
  其三
  千家山郭尽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汛汛,清江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第三首紧接山首“洲前芦荻花”的夜色转摹夔州秋日朝景.前四句写明净的秋色与烦扰的心情.每当千家万户还沉静在山郭朝晖中,自己却孤身一人坐在江边山楼上,看捉留宿江中的渔船,燕子总是在上下翻飞.“汛汛”、“飞飞”连用表示动作重复;“还”、“故”,流露诗人烦恼的心情.
  颈联连用典故,自比匡、刘.汉元帝初,日蚀地震,匡衡上疏,帝悦其言,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建议亦常被采纳,而诗人曾为“近臣”,几次上疏,却犯忌被斥,其遇与不遇与匡衡形成鲜明的对照,东汉刘向,在朝历宣元成三世,诏颂校中五经,秘书等职成帝时,诏与其子刘歆同领秘书,哀帝时,歆复领五经卒父前业,对儒学传播起很大的作用.诗人想象匡、刘自比,深感命运蹇厄,事与愿违.
  尾联用同学多不贱反衬自己的落拓,不得志.“五陵此处代指长安;轻衣肥马代指权贵.这联感怀身世,悲愤沉郁,如诉如泣.引出第四首.
  朱鹤麟云:“前三章,俱主夔州而略长安,后五章详长安而略夔州次第井然.”可见前三章重在写实,身在夔州,后五章重在写虚,心系故园故国,开合跌宕,虚实相生.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弛.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第四首一安史之乱为中心,写长安近况,是八首的枢纽.
  首联因听说长安政局变化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土蕃,而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弈棋”言中央政权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变化急促,比喻贴切而形象.“百年”此处既指自己一辈子,也指唐代社会.“不胜悲”是指国运民生和自己宦海浮沉身世所生的感慨.
  中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颔联感慨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着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主.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自己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颈联忽然纵笔大开,大起波澜,侧重外患.“直北”即正北,“愁看直北是长安”,夔州的正北是长安、洛阳,亦即陇右关辅中原一带,此指长安以北.“直北”、“征西”互文,“金鼓震”、“羽书驰”言西北多事,土蕃曾陷长安,后回纥入寇,党项、羌又犯同州,浑奴刺寇周至,故云.报军情的文件来往弛送,时局危急.
  尾联写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第七句“鱼龙寂寞秋江冷”结到“秋”字,《水经注》:“鱼龙以秋冬为夜.”写秋江即诗人当前身在蘷州之处境.第八句结到“思”字,领起下面洋洋洒洒四首律诗,写故国平居,均由“思”字生出,故国思与前面的故园心一脉相承,承上启下,大合大开,气势流转,笔有千钧之力.
  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锁点朝班.
  后四首紧接上句“有所思”,写对故国长安的回忆.
  第五首写长安宫阙之盛,回忆帝居的巍峨壮丽,早朝的肃穆庄严,回忆自己曾在中央政权中任右拾遗职“识圣颜”的辉煌经历.极写玄宗在位的太平景象,气象万千,豪情万丈,以衬托现在的国危民困、穷途落拓、暮年飘泊的忧伤和抑郁.前四句写殿前景物.后四句追溯当年上朝之事.
  仙境般的宫阙遥遥对着终南山托承露盘的金人铜柱高入云霄;贵妃娘娘华清沐浴,俨然王母降临瑶池.玄宗信奉道教,传言李耳西游,函关一带一派祥和的紫气东来.前四句用赋的铺陈手法展现盛唐时代宫殿嵬峨,祥和气象.
  颈联进一步追索开元盛世,一派升平.回顾诗人当年早朝,面见玄宗的盛况.皇帝每月朔望,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众人见得,待坐定后始开扇,定为朝仪.“云移”二字言开扇时光彩闪耀,像彩云在移动.宫扇一开,圣颜显出,有如太阳升起.皇帝身着衮袍,绣着龙纹,金光灿烂,表现早朝的庄严和诗人当年何等的踌躇满志.
  末二句陡然跌落,截住对开天盛事回忆,回到眼前所在.一个“惊”字写出了岁月磋跎、世事变幻,一卧沧江之后的今日,正是代宗大历元年的深秋.“几回”句,括过玄肃两朝,铭刻永不忘怀的记忆.“青锁”建章宫宫门名,诗人在肃宗时为左拾遗,在建章宫上朝.
  全诗用过去的辉煌与欢乐来衬托现时的惨淡和凄凉,言有尽而意无穷.
  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第六首抒写对曲江的怀想,首句直承上首的尾联“一卧沧江惊岁晚”,写自己在瞿塘峡口联想曲江.瞿塘峡口的秋色,是眼前的景色,而曲江头的秋色是心里想象.用“万里风烟”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过感时的复杂感情交织成一派迷茫而又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
  “花萼”二句回忆玄宗当年的游宴与安史之乱暴发.开元二十年(732),从大明宫筑夹城复道,经通化门至兴庆宫,达曲江芙蓉园,宫廷游曲江专用通道.花萼相辉楼在兴庆宫内,芙蓉园在曲江西南,又称南苑,玄宗与贵妃常在次游幸.据传禄山反叛消息传来时,玄踪正在花萼楼置酒,准备迁幸曲池,闻讯四顾凄怆.所谓“入边愁”,实际暗示了致乱原因.寓兴亡之感,言简意赅.
  颈联写“入边愁”之前,曲江离宫一带围绕宫殿那珠帘绣柱周围,黄鹄起舞;牵着锦缆的画舫牙樯上下,白鸥惊飞.这堂皇富丽的实景,正是尾联回首歌舞地的内涵.“回首”句
  总括上面对曲江歌舞地的回顾,可与诗人《丽人行》,《哀江头》等诗参读.对乱后长安深含痛惜之情,对王朝中兴充满感慨叹息.末句又引出下诗“昆明池水汉时功”.兴亡盛衰之感,百年世事之悲,深沉含蓄.
  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第七首抒写对昆明池的怀想.既展现当年唐朝国力昌盛、景物壮丽、物产富饶的历史画面,又慨叹往事不堪回首,长安远离,心事茫然.
  昆明池在长安西南,汉武帝为了操练一支水军,仿照云南滇池而凿,楼船高十余丈,旗帜飘扬,甚为壮观,玄宗亦曾置船于此.起二句从自古带到本朝.
  “织女”二句想象今日昆明池水的风光,写昆明池的贵重文物.池内有牵牛、织女两个石人,象征其隔天上银河相对,如今没有人来欣赏他们的风姿、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空对月夜,辜负清秋月色.池中又有石刻的鲸鱼,鳞甲俨然,形象逼真,在这萧瑟的秋风中似乎跃然欲动.然而这些珍贵的文物,在这清冷的月夜,谁去理会?昔盛今衰之情尽在其中.
  昆明池中本有丰饶物产,至今菰米漂在水上,菰影沉入水中,远望若云.莲蓬在寒露中坠落着红粉.既是对昔日昆明池绚丽秋景的回顾,也是作者对今日昆明池风光的想象,有着无限怀念眷顾之深情.
  末联在对昆明池进行过壮思飞动、充满豪情的回忆和想象之后,思绪有回到冷落的现实中来,倾诉从夔州遥望万里之外的昆明池,一直望到天尽头,形盛之地离得那么遥远,关塞极天,回不去,也看不见了,诗人流落他乡,像一个渔翁在江湖飘泊.诗思回旋到身在夔州、遥忆京华这一凝聚点上.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美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采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第八首通过对昆吾山和美陂一带的回忆想象,抒发今昔兴衰之感,也是对这一组诗的总结.美陂是当时长安郊区的一大景观、旅游盛地.诗人曾与岑参等人在此泛舟、饮酒、吟诗、作乐,并有《渼陂行》一诗记载当时盛况.
  首先点明通往美陂的纡长道路,经过昆吾亭,御宿川,那儿山川形势曲折连绵,崇高的紫峰阁的阴影倒映在美陂河里.这是诗人经由、熟悉的美好景象.
  颔联写美陂当日的物产丰美.有深林佳木异鸟珍禽,香稻喂鹦鹉,啄之有余;碧树招凤凰,栖之安稳.一片开元盛世的太平景象.这联是倒装句法,千古名句,实乃“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意象华贵,辞彩典雅,对仗精工,代表了诗人晚岁诗律的审美高度标.
  颈联在八首秋兴中插入两句春景的描写,重现往日的美好是诗人陷入对长安昔日太 平景象的深深忆念中情不自禁地挥笔所成,一轻快欢乐的抒情,反衬现时的寂寞哀伤.“拾翠”,指春游中折枝采草,或拾起美丽的羽毛.“仙侣”,一道春游的伙伴.
  尾联由以上回忆引起无限感慨.诗人那生花的妙笔曾歌颂过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象,现在流落天涯,长吟远望,在抚今追昔的沉思之中,白头深深地低垂.
  这首诗,极写自己对长安开元盛世太平景象的追忆,寄托自己哀世伤时、忧念故国、感叹兴衰的深情,感情深沉抑郁,对仗工稳,声韵铿锵.总收了整个组诗,完成了“身居夔州而心系长安”的组诗主题.
  全诗境界在夔州与长安之中推移,故国之思与沉沦之感交织,写夔州为所见,写长安为所思,虚实相生.八首一气贯通,全是抒情,是格律诗扩大表现范围的尝试.格律精工,章法严密而又富于变化,字句锤炼,辞彩华茂,语言艳丽,思想沉郁,音律顿挫抑扬,与《咏怀古迹》五首风格近似,代表诗人晚年律诗的审美新倾向.【八点引读听后感】

篇七:八点引读听后感

鲁迅作品读后感

[鲁迅作品读后感]鲁迅作品读后感鲁迅先生是我一直都挺崇拜,挺欣赏的文学家,他的每一篇作品我都读过,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收获,鲁迅作品读后感.
但我最喜欢看的还是鲁迅的小说,我感觉他的小说很真实,批判了当时旧社会的丑陋面目.
《孔乙已》是我在《呐喊》中比较喜欢的一篇,可能是这篇学生,所以对这篇所有的细节都比较了解.我第一次读这篇是在初中课堂上,那时老师让我们自己先读,当时,我读得很认真,因为我对这篇挺感兴趣的,因为是鲁迅写的.当时读得不太懂,听老师分析后,感觉明白了很多.
孔乙已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读书人,在黑暗的社会里,他唯唯喏喏她活着,他一生都在寻求功名,一直考,一直考,可都考不上,在一次又一次的绝望中,他成了一个行尺走肉,一个麻木而不任的人,正像他所说的“窃”书不为“偷”,因此在一些丑恶的人心中成了一个“小偷”,可在孔乙已的心中,他并不这么想,在与他同龄中,只要是见到他,除了笑,没有话讲,因此只好向孩说话,他也只有在孩子面前,他才会有受到蔑视的笑,后来有人说他又去偷书,结果被打断了腿,当他再一次来到客栈时,讽刺的笑声就没有停过,此时的孔乙已更偈一个行shi走肉,只靠着两只手来行走,终于,在人们的笑声中,消失了.过了几年,终于没有再见孔乙已,有人说的已经死了.
这就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结果,给人无尽的思考与想象到底孔乙已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大量的手法,在人物外貌,动作,语言上都有很多的描写.作者笔墨越多,所想表达的人物形象越明显.
我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有两点,一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抨击,作者在每一篇小说里,运用了不同的手法,将现在的人物与过去的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对周围人物的形象描写,以及周围的环境的描写,有力地反映了当时旧社会的封建统治制度,但在另一方面,我觉得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希望在他文字的激励下,人们能够奋发有前,能够从麻木不仁中清醒过来,使这个社会能振作起来,这是他一种爱国的表现,他并没有去用语言激励人们,而是用文字,在文字的背后是他一颗爱国的心.也许他的文字并没有激励到每一个人,但不可否认,还是有一部分人,还有一些知识文化的人都能在他文字的激励下而清醒觉悟过来.
现在,有许多文章,作品都表达了爱国之情,但我比较情有独钟,只喜欢鲁迅先生的,因为他朴实而强有力的文字中,人们看到了当时丑恶的面目,我觉得孔乙已那篇比较明显,通过对孔乙已人物形象的描写,从颓废,每一个文字,从直接到间接,从明显到不明显,让读者真实地看到了像孔乙已那类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的从善良、爱面子的人转变成颓废,麻木不仁封建的人.
这样的文章没有用华丽的文字,但字字都像利刀像一样直插人心,这就是我喜欢鲁迅先生的原因,他的爱国情怀激励着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作出献,这也就是我爱国的表现.
所以大家一起来《呐喊》吧!为我们赖以生存的中国来呐喊吧,作为学生,要好好学习,作为工作,要好好工作,大家都尽一份力,使我们国家更家美好.【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读后感《鲁迅作品读后感》.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篇八:八点引读听后感

洗脚的读后感

[洗脚的读后感]洗脚的读后感我的母亲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多年以来妈妈正是用她 职业所特有的细致呵护着我,关爱着我,洗脚的读后感.感恩节到来前,我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用怎样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报答妈妈.妈妈为了这个家天天在外面奔波劳累,一定很辛苦……不如给妈妈洗个热水脚吧!希望妈妈会喜欢.
感恩节如期到来.我放学后早早地回到了家,完成了作业,把录有《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碟子放入音箱,一切准备就绪,等待着妈妈回来.
吃饭时,我总是忍不住抬头看妈妈,她的眉头一直紧皱,脸色有些苍白,面容憔悴,好像是生病了……吃完饭,我把妈妈拉到沙发上,打开音响,微笑着对妈妈说: “妈妈,今天是感恩节,我给您洗脚好吗?”“真的吗?”妈妈刚才憔悴的面容立刻变得神采飞扬.我迅速到卫生间端来一盆冒着热气的洗脚水,轻轻地放到妈妈脚边.我先帮妈妈脱去鞋袜,让她把脚伸近盆里,接着用我那双冻得通红的小手给妈妈搓洗起来.虽然我的手是冰凉的,但是我看到了妈妈脸上好久没有出现的,发自内心的微笑.我知道此时此刻妈妈的心里是温暖的.尽管洗脚水洒了一地,妈妈也没有责怪我.
我没想到,一盆洗脚水能让妈妈那么高兴.妈妈的微笑让我感动,我知道妈妈对我的微笑是对我孝敬父母行为的一种奖赏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比以前做得更好.
晚上,妈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一下就坐在沙发上,什么也不想动,我看到妈妈这样真的心痛,于是,我又抬出了老办法帮妈妈洗脚,让妈妈的精神恢复一下.我在洗手间拿来一盆热气腾腾的水,放在妈妈的脚下,然后帮妈妈脱鞋、袜,把妈妈的脚放进热水里,只见妈妈那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看到妈妈这样,我很高兴.但手摸着那长满老茧的脚,心里也不是个滋味,不禁鼻子一酸,泪水夺眶而出,妈妈呀,我的好妈妈,全世界只有您最疼爱我,想到小时侯跟您吵架,其实都是我的错,您为我付出自己,而我有时却不知珍惜.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唱得一点也不假,妈妈请您原谅我从前的一切不是吧!从今天起,我要以优秀的成绩来回报您,我再也不要您为我担心了,我一定好好孝敬您,让您笑口常开,长生不老.想着想着,我扑到了妈妈的怀里,妈妈从惊奇中反应过来,高兴地笑了,笑没了脸上的皱纹,妈妈亲切地说:“妈妈只要你好好学习,取得优秀的成绩,就是对妈妈最大的回报了.”我听了,使劲地点了点头,妈妈笑了,我拿来了擦脚布把妈妈的脚擦干净.是洗脚,让我懂得了做父母的辛苦,是洗脚,让我给妈妈带来了欣慰,是洗脚,让我知道了我只要好好学习,就是对妈妈的最大回报.
妈,我不会再辜负了您对我的希望,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来报答您对我的养育之恩.【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读后感《洗脚的读后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篇九:八点引读听后感

6课的生词

5.詹天佑 二、自读“预习”,自述背景
1、读“预习”,画出介绍詹天佑及其时代背景的句子.
思考:
⑴詹天佑处在什么时代?
⑵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在当时有什么政治意义.
⑶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詹天佑的知识.
学生回答之后,老师结合资料作相应的补充.并对詹天佑的生平作一介绍.
三、自学生字,理解词语
1、默读课文,在居民点上找出生字,新词.
2、你用什么方法学习生字?
⑴挑出形声字一起学习:
控(kong)、嘲(chao)、绘(hui)找出字的形旁和声旁?
⑵用换偏旁的方法学习:
挠(nao)、浆(jiang)、竣(jun)、岔(cha)、扛(kang).
⑶记住易错笔画的字.
如:毅、藐.注意不要多笔少笔.
3、根据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
学生自己学习,交流,然后教师用电脑出示生词:
阻挠:阻止或暗中破坏使不能发展或成功.
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操纵.
嘲笑:不怀好意地取笑别人.
毅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竣工:完工.一般指较大的工程.
藐视:轻视,小看.
轰动:一下子引起很多人注意.
杰出:才能、成就出众,超过一般人.
要挟: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和条件.
赞叹不已:连连称赞,不住的说一些称赞的话.

四、自由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 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事?(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事.)
2、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全过程?(课文的四至六自然段.)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标出全文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第一句).
4、每个自然段讲什么?全文可分为几大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一段:(1自然段),概括介绍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第二段:(2、3自然段),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
⑴清政府提出修筑计划,帝国主义国家出来阻挠、要挟.
⑵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引起了国内外轰动.
第三段:(4、5、6自然段),詹天估方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
⑴勘测线路过程中詹天佑是怎么做的?
⑵施工中工开凿隧道的情况.
⑶在青龙桥设计“人“字形线路.
第四段:(7自然段)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赞扬和怀念.

6.怀念母亲 .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A案
课件:季羡林相关资料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 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 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 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 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 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 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张祖庆)
B案
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 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 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感情朗读.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感情朗读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②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③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④感情朗读.
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浙江省绍兴市昌安实验学校 吴淼峰 )
《怀念母亲》“索隐”
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立霞
案头摆放了几本季老的散文集,其中一本的封面上,慈眉善目的季老坐在桌前微笑着.
这微笑总是让我想起几天前的拜访.那个下午,季老也是这样坐在桌前,几缕斜阳洒在老人的肩头、桌上,老人轻轻打着手势娓娓而谈.其实,我们并不忍心问过多需要动脑筋的问题,老人毕竟已届耄耋之年,而且正在医院修养.而难得的是,老人听力甚佳,思路清晰,说着话常有笑意漾在眉梢嘴角,谈话兴致也很好.
我们的谈话内容离不开教材与教学,也谈到了季老新近入选教材的文章.季老的《怀念母亲》一文被选入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翻阅着教材,季老说教材编写者对入选文章进行修改是必要的.就《怀念母亲》,他只说了几句话,同一篇文章,写两个母亲,比较有意思,也比较容易接受.小学生要懂得热爱祖国,懂得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
《怀念母亲》一文是季老的回忆录《留德十年》中的一篇.《留德十年》从1934年,青年季羡林大学毕业期待赴德留学终于成行写起,一直写到1946年归国返乡为止.数十篇文章,洋洋十数万言,写尽了十一年羁旅生涯中的跌宕起伏.《留德十年》中的文章,每一篇自成一体,各自独立;连在一起则以时间为序,整体呈现了先生十多年的经历.在这些文章中,《怀念母亲》显得有些特别,它没有像其他的文章那样以写事或写人为中心,而是在叙述文字中夹杂了相当比例的日记、文章片段,头绪比较多.它的主要内容,对母亲(生身母亲、祖国母亲)的怀念是年轻的季羡林欧洲十一年中不间断的情感.写羁旅生活中对生母、故国的深切怀念,既没有像其他章那样以叙事或写人为中心,也没有恣意抒情,这在季老是有原因的.
季老在《留德十年》的《楔子》中说,“我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四字,因为写自传不是搞文学创作,让自己的幻想纵横驰骋.我写自传,只写事实.”为了遵从这样一个写作原则,写《怀念母亲》时,季老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几次引用当年的日记和文章片断,来“保存自己当时的感情”.这样一种组织语言材料的方式,是服从于整本书作为回忆录的性质的.
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文本.季老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回忆幼时的生活和表达对母亲早逝而自己无从迎养的愧疚、悔恨,对解读《怀念母亲》很有帮助.此外,《怀念母亲》中有两段文字摘自季老写于1936年的《寻梦》.《留德十年》附录中有《寻梦》全文,不但有助于解读《怀念母亲》,而且此文写得情深意切,读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怀念母亲》一文初读平淡无奇,甚至感觉跳跃性比较大.读过一些相关的作品,了解了写作背景,慢慢走近作者的心灵,再回头去读,渐渐读出了味道.季老学贯中西,文通古今,对如何写散文有自己的独有看法.他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实,“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现在,为了自传“只写事实”,他在写此文时尽力取“真”而去“情”,使文章读来显得平淡了.可是文章“平”和“淡”的背后,隐藏了更深的“情”.季老一生埋首躬耕于古文字这片坚硬的土地,开掘出一部部丰厚的典籍,他偶尔到散文这片田里散散步,便留下不少性灵文字.季老一生宁静淡泊,从他的散文中,我们却又读出了一个善感而多情的季羡林.他曾为一茎古藤被砍断而暗自垂泪(《幽径悲剧》),他曾为身边小动物病亡而“内心颤抖”(《老猫》),他曾为异国他乡偶然相识的少年魂牵梦萦(《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母亲早逝使少小离家的他今生无法膝前尽孝,这成为他“永久的悔”;去国离乡时亲老、妻少、子幼,本以为两年即可回国,却因为战乱被阻留异国他乡——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怎不是他异国十一年中内心深处炽烈的情感?也许,这时候正可以用上那句话:平平淡淡才是真.
学习季老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是很有意义的.如何更好地把握这篇文章的特点当然很重要.这篇文章入选教材之后,有多处改动.并不是编者自认为有多高明,原文在《留德十年》中,与前后各篇文章之间有联系,把它选出来作为独立的一篇文章要小学生学习,有必要尽量减少这种联系带来的阅读障碍,此其一;其二,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接受,修改后的文章头绪也简化了些.但是,即使作了改动,这篇文章相对全册教材中的其他课文来说,还是比较特别.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到季老欧洲十一年中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始终不断,季老在散文中想把这种情感经历表达出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那么,怎么把握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呢?季老就这篇文章说的几句话是不是对我们有启发:同一篇文章,写两个母亲,比较有意思,也比较容易接受.小学生要懂得热爱祖国,懂得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
再一次写下这几句话,我仿佛又回到了拜访季老的那个下午.我回想着在病房中安然静坐的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忍不住打开了电脑中存放的照片.老人身穿白色的家居服,静静坐于桌前.桌上,是他常用的水杯、刚摘下的眼镜和我们带去的教材.他右手轻轻抬起,面带微笑,正在说着什么.老人的大半个身子、桌上的书、眼镜、水杯都淋浴在阳光中,看上去是那么温馨

【八点引读听后感】

篇十:八点引读听后感

小说要怎么写?(要结合自己的经历的作文)

如何写小说
  第一忌讳:无论文笔多么优美,都不要让描写使你的叙述陷入中止.
  小说的作者必须牢记这点:不要过分描述任何事情,无论它是特顿山脉,是夕阳,还是怀基基海滩上的斑马.否则,你叙述的力度就要受到影响,你也将使读者的注意力出现危险的空白.请记住爱勒莫.雷纳德的金玉良言:“我总是力图去掉那些读者会跳过去的内容.”读者的确愿意跳过那些无效内容.
  第二大忌讳: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来描写并非重要的环境.
  小说家大卫.罗吉曾宣称:“一部好的小说中的描写绝不仅仅是描写.大多数背景描写的危险在于一连串的漂亮的陈述句和叙述的中断将读者推向昏昏欲睡的境地.”请牢记罗吉的格言,将它打在纸条上贴到计算机或打字机前:“一部好的小说中的描写绝不仅仅是描写.”
  第三点忌讳是:不要在一个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读者的注意力.这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
  第四点忌讳是:不要概括,要具体.
  关于写作忌讳概括化,没有人比俄国伟大作家契河夫说得更好.他在一封信中,告诫一位作家朋友避免概括化和平常化:“我认为,对于自然的真正描写应该相当简略并与主题存在相关性.应该避免落人俗套的描写,比如,‘落日沐浴在黑色海洋的浪花之中,绦紫色的金光一泻而下’等等.在描写自然时,要抓住细节,而且要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即使闭上双眼,也仍能看到你所描写的场景.
  因此,当你坐下来写作的时候,请记住,不是“一杯饮料”而是“一杯马丁尼”;不是“一只狗”而是“一只长卷毛狗”;不是“一束花”而是“一束玫瑰”;不是“一个滑雪者”而是“一位含苞欲放的年轻少女”;不是“一顶帽子”而是“一只高顶回角帽”;不是“一只猫”而是“一只阿比西尼亚猫”;不是“一支枪”而是“一支0.44口径的新式自动手枪”,不是“一幅画”而是一幅“马奈的‘奥林匹亚’”.
  将描写四忌与契河夫的金玉良言合二为一,我们就得到了一条所有好的作者在描写时都应该遵循的一条规则:要具体!
  你要能准确地描绘出一幅幅场景,使人物真实可信,他们在自己国有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中进行着日常工作.——拉威尔•斯潘塞.
  “怎么才能让事情看起来真实可信呢?”当一位作家被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是对他的一种赞扬.如果有人进一步对他说:“我好像身临其境,能够听到、嗅到、感觉到这些地方,就像走进了小说的书页中”,那他给读者的东西就的确非同寻常了.当我被问及同样的问题时,我的回答是:“借助于五种感觉”.一些作者总意识不到应利用读者的五种感觉来获取真实感.利用读者的视觉感受是常见的,但是利用读者的嗅觉、听觉(除了在对话中)、触觉或是味觉又有几次呢?我从1976年开始写作,至今仍在我办公室的墙上保留着五个词:看、听、感、尝、嗅.每当我写作的时候,都会参照这张表,有意识地写些带有气味的东西.实际上,一些令人作呕的东西在创造真实感的时候,反而有奇迹般的效果.
  想想当一个人打开冰箱的时候,那种腐烂的水果的味道;当一个人剥一只熊皮的时候,那腐臭的脂肪;当一位妇女在无人服务的加油站给油箱加油的时候,手上会沾满了汽油味.仅在故事的开头提及味道是不够的,在叙述情节时,你还得反复参照那张表.让我们设想一下,一男一女正在争论某件事情,男人从门口一直冲到厨房,冲着女人大声嚷嚷:“我不能再忍受你妈妈和我们住在一起,老太太必须在我回来之前搬走,否则我就离开这个家!”在设置这个场景的时候,我可以让女人烤制南瓜饼(味道甜美、温馨,让人回想像感恩节一样的快乐时光),但是如果再加上腌制香料和醋的气味,这个场景就呈现出寓意.我会在某个时刻让读者想象这种气味:“我郑重警告你,劳拉,有她没我,有我没她!”他说着,那样子就像厨房里的味道一样酸.不要忘记,在争吵的时候,劳拉还一边往罐子里装着泡菜.当她在大声吵嘴的时候,可能会烫伤手,然后把手伸到冷水里冲洗.当然,她也可能正在往泡菜里倒盐水,并且洒了一地,然后还要擦干净.她还在粗棉布制的围裙上擦干她的手.她可以擦拭从额头(热热的,痒痒的)上流淌下来的汗水,她可以一边叫嚷,一边挥舞手中的勺子(坚硬的,木柄的),并向男人扔去.这些都会增强视觉效果.当争吵越演越烈的时候,可能会听到什么声音呢?是不是有条狗溜进来,喝锡制饼盘里的水?
  是否有一辆行驶的汽车正在马路上发出卡嚓卡嚓声响呢?是不是传来孩子们在隔壁人家院子里玩耍的声音?当炉子上的水烧开的时候,是不是在叮当作响呢?水有多么热呢?你告诉读者温度了吗?小说中女主角是否在泡菜罐的旁边放了一杯冰茶或是冰咖啡呢?争吵以男人气冲冲地出去而告终,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此时,女主角是否拿起杯子,痛饮冰咖啡,发觉咖啡很苦,然后做了个鬼脸呢?正如你所看到的,在类似上述的情节中要同时唤起人的五种感觉是有可能的,但是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情节必须进行精心的安排.绝大多数情节是不能用全这五种感觉的(尤其味觉最难写进去),但是你可以很容易地唤起读者的四种感觉,在大多数情节中,起码可以唤起读者的三种感觉.当你对小说对白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的时候,就大声读出你的对白,假装你是一名演员,并以电影屏幕和舞台上需要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腔调说出你的台词.如果它听起来很生硬,不自然,就需要修改.不要忘记,人们用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总是未经加工润饰的,所以要让人物说的话短一些.生活中人们总是一个一个地提问题,你小说中的人物也应这样做,特别是当他们要彼此认识了解的时候.人们在谈话中经常叹息、抿着嘴笑、抓头、鼓起双颊以及端详他们的指甲,你也要让小说中的人物有这些动作,并让人们在干工作的时候,继续他们的谈话.
  使用收尾语来创造意象.请看下面两个例子:“你从来就不喜欢我的妈妈!”劳拉大声嚷道.她“砰”地一声把水壶放下.“你从来就不喜欢我的妈妈!”劳拉猛地扔下水壶.第二句更增加了紧张程度,让故事情节更快的向前推进,减掉了多余的词语,暗示而不是告诉读者劳拉正在大声叫嚷.这就是我所提及的原则的最佳时刻,我正是通过这些原则来衡量我所有的作品的.紧张的时刻所用的词要少而精.我是从我的英语老师那儿学到这一点的.在我写第二本书时,有几个情节我总无法写下去,但是我找不出原因,我就把手稿给这位老师,请她提出批评和建议.当她告诉我这个规则之后,我就把它应用到我的小说中,结果,一切都变得一目了然.
  在情节紧张的时候,要采用短小精悍的句子,句子中要采用短词,少用结束语,要写得突如其来.当你做到这些的时候,紧张气氛就可以油然而生了.与此相比,在气氛比较沉闷的情节中,到处笼罩着寂静和安宁,此时就要使用较长的句子,较长的词语,较长的段落,以及更多的结束语.这样做就会自然缓和紧张气氛.当你在构思小说时,就要确立写实的态度.只在通过观察、思考你才能准确地描绘出一幅幅场景,使人物具有可信性.他们以固有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进行着他们的日常工作.好了,正如我前面说的,味觉是最难写进小说中的,但是五种中有了四种也不算坏.
  应用这五种感觉,利用句子结构来创造或缓慢或紧张的气氛,这样你写出来的小说读者就不能丢下了,因为它们是那样真实可信.
  抓住兴奋点:
  对小说家而言,能始终抓住那极具魔力的兴奋感就是最大的奖励.——菲立兹•惠特尼
  在作家的一生中,有许多令人兴奋的时刻.如果这些时刻是在经历了被拒绝和失望之后,那么将更加令人喜悦.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时刻,第一次听到编辑对我鼓励的话语,第一次见到自己的文字被印刷出来,或者第一本自己的小说握在手中时的狂喜.我坚信,对任何一位小说家而言,真正的“兴奋之巅”是无处不在的.而且,它还会不断地涌现,因为我们学会了如何去激发它.我是指当一部新的小说在构想时,脑海中所出现的第一缕闪光时的奇妙时刻.在一个新故事(或小说)的最初构思中不断闪现时,作者会有一种眩目的感觉,我们通常会觉得这将是自己所写的最好的作品.
  这种奇妙的感受可能常在片刻间出现,我会带着此种感受度过几天或几个星期.这些思想中的闪光聚集着如此多的奇异光彩,好像由于某种魔力而不断地闪烁着.
  于是,我把它们写下来.我总是很高兴地写出一个又一个故事的开头,但是偶尔才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我写出来的东西永远不如我梦想中的完美,我太心急了,当我发现自己仅仅是给故事开了个头,必须把它们进行下去的时候,我便失去了兴趣.魔力消失了,于是我又不断地放弃那些故事.
  我羡慕那种能够沿着最初的构想,并把它发展成小说的作家.但是我却无法一蹴而就,所以我必须在动笔之前,明确写作的方向.我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保护那些最初的闪光点,并使之继续闪亮或者再现.我发现自己在写到30页左右时,如果仍能保持初始的兴奋状态,我的兴趣就会被高度调动起来,直到完成作品.
  最初的兴奋能持续多久是因书而异的.我先花些时间在笔记本上设计人物,搜集情节中的零碎片段,明确我的写作方向,或者草草记下脑海中曾涌现过的东西,直到我必须动笔的那一刻到来.那一刻总是在我还没完全设计好时就来临了,我从不拒绝那股推动力,至少我可以先为我的故事开个头.为了奖赏自己,我通常会先写上几页,这对写作的连续性是有益的,它能随时帮我回到人物和情节的构想中去.
  当我再次翻阅已完成的部分,愉悦的感觉便又涌起,我真想有位读者能与我一起分享这些优美的文字.我并不期待一下子得到很多,但我的确希望得到赞许和肯定,尽管我知道自己是这些作品的最糟糕的评判者,因为我深陷于创作之中,根本看不到它的缺点
  通常我所选择的读者都是深诸这套规则的,他会在给我鼓励的同时又温柔地来点建议,让我不至于飘飘然.而我迟早都会再读一遍第一章,看看经过了思考后是否能改得更好些.对于初学写作的人而言,过早地请人提出批评意见是危险的,它会使最初的兴奋被轻易地浇灭.较为保险的做法是等写完后再请别人来阅读和评判.
  现在,我不再奢望极度的兴奋点能始终延续,我知道它还会再现,令我兴奋,激励我继续往前走.要知道,几百页的故事仅靠一次兴奋浪潮的冲击是不够的.在写作过程中,一些绝妙的新想法会使我峰回路转,写出意想不到的转折之笔,把我再度引向兴奋之巅.小说家应该是情绪化的人,倘若我们的写作成为没有激情的自觉运动,写出的小说也一定会平淡无奇.
  静等灵感的突然迸发也是不明智的.写不下去时,我常问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人物可能会采取什么意想不到的行动?什么样的情节才是既合乎逻辑又出人意料的?我在脑海中过着电影,任灵感的火花不断地撞击.
  让我们分析一下小说写作中常遇到的三种兴奋状况.第一种是最为重要的,即作者对将要描写的故事的亢奋的感觉;第二种是小说中的人物在发挥某种特殊作用时的体验.如果你能发现那些促使人物兴奋的动力,你就达到了兴奋的另一个层次.第三种兴奋是有关读者的.如果你和人物的兴致都很高,那么读者也将从你的故事中得到满足感.
  作者的目的在于让读者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但如何令作者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使之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完成他的小说,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对所写内容产生厌倦和没有了长远计划是主要的症结.为了保持对写作的新鲜感,我给自己订了条规矩,即:不要过多地回头看自己已完成的部分.当我每天开始写作时,我只读最后的几页,它给我一种赶紧继续写下去的动力.尽管我是多么想了解已经完成的部分,看一看它究竟怎样,但我绝不允许自己往前翻看超过5页以上的部分,哪怕是仅仅一小会儿.
  那一时刻还是到来了,当我开始确信我写出的不过是一堆乱八糟的东西时,我便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于是我干脆从头读起,一直读到我写作卡死的地方.然而,它们却比我料想的要好得多,哈,我又精神抖擞,继续往下写.我发现经过这遍浏览后,我对人物的理解更加透彻了.在写小说的过程中这种情况会经常出现

本文来源:http://www.sxzzlt.cn/xindetihui/11242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