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写范文网!

大学生就业道德能力提升的思考|大学生就业道德能力提升的思考

学生个人工作总结 时间:2019-10-19

【www.sxzzlt.cn--学生个人工作总结】

>

  摘要:大学是承接由校园步入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学生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对个人、家庭、社会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论文以大学生的管理工作现状,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就业道德能力提升为中心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就业困境;能力提升

  很多家庭都教育孩子要努力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因此,很多孩子都把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经过十年的寒窗苦读,当同学们确确实实站在了自己理想的大学校园里的时候,同学们的任务完成了吗。很多孩子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松懈、怠慢的现象。他们认为,我的目标就是考大学,现在我已经上了大学,我就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是,同学们应该知道,大学,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个起点便是他们迈向社会,开始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困境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我国高等教育的矛盾已经从“入口”转移到“出口”,即从入学难转移到就业难。供需双方的结构性矛盾明显我国虽是人口大国,但同时又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一方面。大学生培养的总量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扩招使我国大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达到5%左右,而即便如此,与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占1/3的比例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还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市场需要的不能有效供给,市场不需要的又培养了很多,“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大学生在就业目标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失衡状态,毕业生纷纷涌向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和热门领域,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单位、冷门行业则少有人问津。

  二、大学生就业道德能力提升的思考

  1.要深入生活,学以致用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固定在课堂的某个位置上,缺乏足够有效的活动和想象空间。因此,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大学课堂教学要实现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根据课本内容,模拟现实的生活环境,通过熟悉的生活的环境进行教学,深化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这样才能有效解开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和家庭,走向校园和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大学指导员要保证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要围绕生活为中心,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实现让生活走进大学课堂,将政治引入到生活的目的,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把学生学习的理论放在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范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验生活,努力建设生活化的大学课堂。

  2.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以“真”“善”“美”为最终旨归,其诚信观以“求真”“求实”为基础,从实践与伦理学角度阐释了实事求是是“诚信”的本质要求;其和谐观强调人、自认、社会的协调统一,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发展,阐明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共生的内在要求。此外,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利义观”提倡重义轻利,舍生取义,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君子应“义为上”,将“义”作为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有利于提高人的认知、道德水平。这些传统的价值取向在经历了历代思想家的提炼、升华,积淀成了深厚的民族传统价值观念、价值导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大学教师在教学或平时生活中应多传播这些正面的传统文化观念,引导学生以这些观念为价值取向去评判社会中的一些人或事,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3.增加自我约束和管理

  大学生多数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生活阅历,来到学校学习都有成为人才的愿望。所以学生管理工作的首要就是要帮助他们制定未来计划,不管未来是继续进修、找工作等,有了目标,才前进的动力,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硬性的管理办法会给学生压力,叛逆的学生不服管束,更加叛逆。

  4.招生就业工作全程化的职业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招生就业工作进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这不仅能够给予即将入学的学生指明明确的选择方向,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也能够带来一定的就业帮助,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于此同时,实现就业指导和专业教学的相结合,以就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化的教学,并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的需求实施教学计划,这样能够将每一个知识点都和实际的工作岗位相连通,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这样也能为今后的招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提升大学生管理水平要从学校和教师出发,加强对创业教育的探索,加快教学思想的转变,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参考文献:

  [1]王炳吉.新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

  [2]李红.当代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偏离现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3]方喻.论大学生的道德能力培养[J].学习月刊,2006(10).

  作者:顾荣江 匡毅 王志辉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本文来源:http://www.sxzzlt.cn/gerenzongjie/39607/

推荐内容